“天峰寺在樅陽之西連城湖小缸窯村的楊家山,古稱麻山。自唐建寺以來古稱龍門禪院,后因兵毀,有宋代游僧清遠禪師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南唐散騎常待徐鉉因直言被貶樅陽連城,就住在麻山的龍門禪寺里。徐鉉(916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歷官五代吳校書郎,南唐知制誥,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后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待,世稱徐騎省。淳化初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曾受詔與句中正等校定《說文解字》。工于書,好李斯小篆,與弟徐鍇有文名,號稱二徐。又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
山寺莊嚴,坐東朝西南,門前兩旁雙獅雄踞,宜城迎江寺方丈皖峰大師親題天峰寺,中進大雄寶殿趙樸初的墨跡如新。站在寺門前遠望龍山如黛,花山碧翠,黃連山樹木崖壁峻秀。連城湖波,漁舟點點,波光鱗鱗。繞過寺后,一片翠竹幽徑婉轉通向山上。寺右之上不遠高崖巨石挺拔,天柱石如上天峰,大印石莊嚴威武,令牌石肅穆敬仰,青蛙石如真似幻。各種巍峨峻峭,巧奪天工?!奥懺唬荷讲辉诟撸邢蓜t名?!碧旆逅滤诘纳讲⒉桓?,但山上的這一塊巨石如筍直指天心,仿佛是佛祖如來的一柄長劍,莊嚴地插在紅塵的仙山,在殺伐里沉靜著深奧的禪意。我想,天峰寺的寺名是否是這天峰之石的寓意呢?不管是天峰菴還是天峰寺,遠望巨石插云霄,禪心靜入天峰。
那一年,徐鉉貶謫連城,故友舒州知州陳洪壽與徐鉉二人踏馬而來,正是冬寒飛雪時候,在連城山邊的一塊巨石坡前,徐鉉的馬兒突然四蹄踏石長嘶,抓起僵繩時馬兒前蹄高揚踞足不前。兩人坐在馬上,望著前方連城湖水滔滔,汪洋一片。遠山松濤陣陣,狼聲低吼。天上雪花飄落,寒風侵冷人心。徐鉉嘆道:“陳兄,此馬踏石不前,應是讓我在此下馬了?!标愔萃粞笏频暮吞焐系难┗ǎ犞街械乃蓾呛浚Φ溃骸罢媸茄磉B城馬不前啊。”想當年,韓湘子成仙,韓愈諫迎佛骨謫貶,也正是雪擁藍關的時候。二人如是下馬來到麻山龍門禪寺,方丈迎二人入寺,知是陳知州和徐尚書,便高興地捧茶備齋。席間陳知州便將徐鉉按頓與禪師為伴住在龍門禪寺。徐鉉送陳洪壽知州出山門下山到馬踏石不前的石坡邊,揮手送別,高聲吟道:“一腔直言九重天,朝奏夕貶陌路間。欲為南國興邦事,寧灑熱血玉階前。云橫白鶴家何在?雪擁連城馬不前。陳兄遠送殷殷意,惜別依依云水邊?!?
知州走后,徐鉉在龍門禪寺留住,編寫他的文集,探研和搜集當地的風土人情,訪遍連城諸山,和當地的鄉間百姓相互交往,深得連城百姓敬愛。當時樅陽古鎮上的一個姓張的秀才慕徐鉉之名,便攜美酒和厚禮登龍門禪寺訪徐鉉,求寫龍門禪寺碑記。徐鉉慨然應允,潑墨揮毫而就,一篇《龍門寺記》字字珠璣,句句凝霞。張秀才萬般高興,攜書回城,古樅陽的鄉紳富賈紛紛絹銀將《龍門寺記》刻碑送往龍門禪寺恭立以供游人欣賞。后因歲月風雨和游人拓碑者眾,碑刻的字跡被磨掉了,僅剩一方磨光的無字《龍門寺記》碑,徐鉉的《龍門寺記》手稿也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當思緒回到現實,合上《話說天峰寺》,天峰寺的印象還是模糊的。雖重建天峰寺碑敘有望潛天柱峰而得名天峰寺,那只是近年的碑刻。想歷史上的龍門禪寺,那唐時的寺院又叫什么名字呢?宋初清遠禪師重建寺時應該延用的古名,叫龍門禪寺。因為徐鉉謫貶連城時山寺正在,而《龍門寺記》應該是事實。歷史的炊煙裊裊,也擋不住太陽的東升西落。從宋初的龍門禪寺到明崇禎七年(1643)的天峰菴。歲月滄海桑田,到順治十一年(1654)智湘大師重興山寺,再到乾隆年間張廷玉次子,進士張若澄題寫‘天峰寺’,又是百年煙雨。而從天峰寺望潛天柱山,我想應是兩千多年樅陽置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