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貞觀二年到來了。泠風在靜云觀呆得十分開心,一時把她周游天下的計劃放到了一邊,但伴隨著觀中新年的鐘聲敲響,她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話說,今年有木有啥大災來著?有,必然有,年年有!今年又是旱,又是雹,又是霜,又是蝗……對了,明年還有波及九州的大水……
泠風無力地垂下了腦袋,怎么就這么多災多難呢?真是要多難興邦么……應災的措施雖說也知道個一鱗半爪的,可是怎么傳出去呢?讖言這東西不是正途,情急用一用已經是不得已,卻可一不可再。
她又仔細想了想,朝廷去年開始已經在各地加強了防旱準備,那么今年關內的旱情也許不會太嚴重,而俗話說“久旱必蝗”,京畿的蝗災本來是旱災引起的,旱災如果不重,也許蝗災也會減輕甚至不發生?大雨雹那擱現代也沒辦法,霜害也沒太好的辦法,不過聊勝于無吧。對了,霜害是哪兒受災來著?八月,河南和河北,那不還是這地兒附近么……
泠風立馬有了主意,咱現在也算是有根據地了,有了群眾基礎就好辦事,去年已經給村里的鄉親們教授了不少農業知識,只要再把防治這些自然災害的知識也一并傳授了,臨到災害來時他們自然會應變,對,再讓他們慢慢把這些知識傳播開去,自然而然大家就都知道了。
傳授給鄉親們的農業知識可不是泠風出的力,她那點農業知識早就傾囊相授了,是李淳風和馬周仔細研究了《齊民要術》之后,將里面的內容挑重要實用的教給了幾個喜歡農學的學生,這些本身就出身農家的學生學起來自然輕松,回去教給村里人更是事半功倍。
馬周因此再次感慨說讀書識字即便對農民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識字,經驗豐富的老農知道技術卻沒法寫下來傳播開,而像賈思勰這樣總結了技術經驗寫成書的,同樣因為農民不識字而沒法普及。
對此泠風的意見是朝廷應當設立一個單獨的部門,一來專門研究各種農業技術,二來負責推廣這些技術,三來規劃和指導全國的農業種植計劃。
她還很不滿地發牢騷:“作為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居然沒有一個專門負責農業的部門,這不是太可笑了么?漢朝還有大司農,還有治粟內史,好歹還有專門負責農業的官員,現在誰負責?司農寺?成立了六部之后司農寺早沒了實權!那民部?種的時候沒人管,收錢糧收賦稅的時候民部來了!再工部?工部倒是管技術,卻沒有一個司管農業技術,這太不科學了!我覺得要么就授權與司農寺,要么就干脆取消司農寺,在尚書省下再設一個農部?!?
馬周默默地聽著,想了三天三夜,然后開始埋頭寫作一篇《論農事疏》。寫完后又拉著李淳風和泠風審閱,三人一起邊想邊議邊改,最后定稿時李淳風感嘆道:“陛下若能采用此疏,實是天下萬民之福啊……”
泠風問道:“哥哥,這里只有你在陛下身邊做事過,以你對陛下的了解,他會采用么?”
馬周也望著李淳風,李淳風凝眉細思片刻,緩緩道:“如果天下還有一位帝王能采用此疏,那只能是當今陛下。”
馬周和泠風均怔了怔,隨即眼中浮現出激動向往之情。陛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怎樣一位帝王?馬周想的自然是君臣知遇,一展抱負,泠風想的則是問鳳陛下要個簽名……
此時,鳳陛下正在燈下看奏表,看著看著,他想起了什么,對內侍道:“去把中書令叫來?!?
內侍應了聲,走了出去,片刻后,正在中書省值夜的房玄齡走了進來?!氨菹隆!?
“玄齡,坐吧?!笨粗啃g坐了下來,李世民開口道:“讖言的事,查的怎么樣了?”
房玄齡“哦”了一聲道:“這件事情,臣正要向陛下稟告。臣先是查童謠最早開始傳播的博州濟州一帶,問當地兒童都說是一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