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批官員任職時間太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威望,所以那些言官才敢于如此和他們針鋒相對。
還有另一小部分人則是保持了沉默,若是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他們多是山西,陜西籍的官員。
當朱由檢在魏忠賢和魏朝的陪同下來到殿中的時候,看到的正是兩方官員正在爭吵,還有另一小部分官員正在看戲的場面。
看到五殿下朱由檢忽然到來,殿中一瞬間安靜了下來,全都將目光投了過去。
五殿下朱由檢忽然出現在這里,背后的深意便有些耐人尋味了。
看到朱由檢走進了殿中,劉太妃趕忙站起身來,招呼道。
“好孫兒,快,到這邊來。”
待朱由檢來到近前后,劉太妃捧著他的小臉,聲音有些哽咽的說道。
“你皇兄太任性了,你看闖禍了吧。”
朱由檢的到來,為那些言官們更加增添了底氣,紛紛嚷嚷著要早做打算,而剛才保持觀望的那部分官員此時也加入了他們的陣營。
聲勢一下子蓋過了持營救建議官員的聲音,成為了朝堂上的主流。
看到時機差不多了,劉太妃正要下決定時,卻不想,以英國公張維賢為首的勛貴們闖了進來。
一進到殿中納頭便拜,邊哭邊說道。
“懇請太妃速速營救陛下啊,臣愿親自領兵前往。”
沒想到這些勛貴們會是這種建議,剛才都有些泄氣了的主張營救一派的官員,此刻聲勢跟著壯大起來,一瞬間又壓了過去。
看到這里,本來已經做好魚死網破打算的魏忠賢,此時不由松了口氣,再一摸后背,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濕。
這些勛貴們為何會主張營救,主要是他們家族中的最優異子弟們也同樣跟隨朱由校深陷沈陽城,由不得他們選擇。
想到這里,魏忠賢不由為朱由校的深謀遠慮而震撼。
難道陛下早就想到會有這一天?
這些勛貴們雖然已經被文臣壓了百年,但是當他們凝聚到一起的時候,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看到殿中局勢再變,兩方一時爭執不下。
劉太妃只好詢問內閣之中劉一璟,韓爌,徐光啟等人。
“諸位閣老,你們看此事該當如何處置啊。”
剛才雙方爭執之時,內閣成員全都保持了沉默,因為他們相信,以陛下之謹慎,既然敢于親臨沈陽城,必定會留有后手。
所以并不急于立刻表態,而是一直在等待著什么。
此時聽到劉太妃親自問詢,劉一璟等人知道,此時不能再裝啞巴了。
斟酌了一下之后,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
“臣等認為,陛下既然敢于親臨沈陽城,必定留有退路,我等不妨等些天再做決斷也為時不晚啊。”
這話剛說完,剛才還吵成一團的文臣勛貴們,此時立刻變成了一條戰線上的戰友,一致對外,齊齊向著內閣開火。
“爾等預要置陛下于死地嗎?晚一日便多一分變數。爾等什么居心!”
“等什么?等著建奴和蒙古韃子兵圍北京城嗎?陛下能為自己留什么退路,若有退路,何不早歸于京城。”
聽到文臣勛貴的齊齊聲討,內閣之中的幾位輔臣相視苦笑,早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但是他們卻必須要這樣說,因為作為內閣輔臣在事情還沒有明朗之時,不能立刻下決定,否則就會將事情一錘定音。
若是判斷錯誤,最終釀成大禍,該算誰的責任。
劉太妃作為一個女人,哪有什么見識,此刻早已失了方寸,本想聽聽朝臣們的意見,又一直爭吵不休。
好不容易等來幾位閣老開口,又是這樣不負責任的話語,劉太妃心中充滿了失望,事實上她也不認為朱由校會有留有什么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