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
畢自嚴屁股挨半邊坐在墩子上,神態有些緊張的看著朱由校翻看著他所上的那道奏疏。
良久后,朱由校才看完,緩緩合上,將奏疏放在桌子上,一時沉默不語。
畢自嚴一時有些猜不透陛下心中究竟作何感想,若是陛下覺得風險太大,不支持的話,則無論這個提議有多么完善,都將無法實行下去。
甚至就連他畢自嚴本人也將因為得罪人太多,而在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上呆不久,最終只能遺憾辭官歸家。
關乎著朝廷財政以及自身前途的事情,由不得畢自嚴不緊張。
好一會之后,朱由校終于說話了。
“畢愛卿先為朕講講我大明的鹽政吧。”
朱由校并沒有就畢自嚴的這份改革提出什么意見,而是想先了解一些明朝具體鹽政,畢竟自己來到明朝不久,又長時間身處宮中,肯定沒有明朝這些士大夫們對于鹽政了解的多。
聽到陛下的這樣話,畢自嚴松了口氣,雖然沒有同意,但卻愿意了解,這便有希望。
畢自嚴精神一震,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我朝之鹽政,由太祖時期之開中法至今,依然實行。”
“所謂開中法便是”
畢自嚴不愧為專業的,對明朝的鹽政了解頗深,所講面面俱到,細致入微,一點點為朱由校鋪開了一副明朝鹽政的發展畫卷。
隨著畢自嚴的講解,朱由校對于明朝的鹽政總算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
提到明朝的鹽政,便必然繞不過開中法。
開中法始于太祖洪武時期,一直延續至今。
簡單來說,開中法便是將國家鹽業專賣下放給了一部分權利給商人。
商人需要將糧食運送到指定的邊防地區,換取鹽引,這是報中。
然后,商人憑借鹽引到指定鹽場等待領鹽,在鹽課司將鹽支付之后,會將鹽引的一角撕下來,這叫守支。
商人再將鹽運往批驗所報核,批驗所會再次將鹽引的一角撕下,檢驗完畢后,付清稅費,再撕下鹽引的第三角。
最后,商人再將鹽運往指定地區進行售賣,由當地官員撕下鹽引的最后一角,這是市易。
講到這里的時候,畢自嚴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商人若是想要跑完整個流程的話,所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所以,鹽商們為了節約成本,便會在在各邊防地區召集流民實行屯田,屯田所收獲的糧食,在當地便可以交付給朝廷,以換取鹽引。”
說到這一點的時候,畢自嚴興高采烈的講述著這一舉措在當時所產生的利好。
由于商人在邊防地區屯田,這叫做商屯,有利的促進了邊防地區的經濟繁榮,查閱資料可知,在明前期,邊防地區的糧食價格是非常低廉的,一石米不過四五錢銀子而已,甚至有的地方只需要二三錢。
聽到這里,朱由校忍不住問道。
“如此利好的舉措應道能為朝廷節省不少錢糧吧?”
剛剛還興高采烈的畢自嚴,聽到朱由校此問,面色黯淡了下來,忍不住嘆口氣,說道。
“壅滯嚴重啊。至于鹽引為何壅滯,以微臣看來,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便是由于寶鈔。在太祖洪武初期,朝廷對生產鹽的灶戶之待遇還是相當之優厚,產鹽一引便給米一石。可是后來,朝廷不再下發工米,而是由寶鈔代替,隨著寶鈔的濫用廢除,灶戶則沒有了收入,而且還要忍受總崔之類人的勒索。無奈之下,灶戶們只能依靠非法出售余鹽來過活。”
“據臣調查估計,我大明各地流通之私鹽乃是朝廷所掌握官鹽的四到五倍,可謂私鹽橫行啊。”
聽到這里,朱由校忍不住心中一驚,之前便知道私鹽律禁不絕,可萬萬沒有想到私鹽竟然會比官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