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元年三月二十九日。
冬季的寒冷正在慢慢退去,春耕之際即將來臨。
而此時的北京城中,因為半旬之前的鹽場租聘活動剛剛過去,許多官員和豪商們還沉浸在之前的歡喜當中,沒有走出來。
京城之中依然每天都逗留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們,除了留意打聽朱由校在長蘆鹽場的所作所為以外,便是每日拜訪各個高官達貴,或者一群相互拜訪,尋找可以合作的機會。
內閣中。
首輔劉一璟,次輔韓爌,以及徐光啟和周永春正坐在一起開一個簡短的會議。
劉一璟將手頭還沒有票擬完成的奏疏拿過來放在桌上,說道。
“陛下傳回旨意,已經啟程回京,按時間來算的話最多還有三日到京。”
說完后嘆了口氣,有些無奈地繼續說道。
“現今國庫里多了一大筆銀子放在那里,各部都想先緊著自己。這不,最近時日又上了一堆這樣的奏疏。我等雖無法立刻給予裁決,但在陛下回京之前也須得商議出個具體章程出來。”
“各位,有話但說無妨,暢所欲言吧。”
韓款等人看了看劉一璟桌前堆滿的奏疏,又看了看自己桌上的那些奏疏,也是一陣頭疼。
所上奏疏的這些人各部官員都有,內閣必須一碗水端平,否則這么多年內閣建立起來的威信力將被削弱,這是四人中誰也不愿看到的結果。
“平時只知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直到此次各部所上奏疏提議才知道,這里也缺錢,那里也缺錢,填補不完的窟窿。本來還覺得有了這么一大筆銀子足夠支撐兩年的,現在看來啊,能不能把之前的窟窿填滿都尚未可知。”
徐光啟率先抱怨道。
其他三人雖沒有徐光啟這么口直心快,但心中也頗為贊同。
這就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雖然知道自己很餓,但卻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餓。直到將一席香噴噴的飯菜擺在他面前讓他吃的時候,才知道此刻自己究竟能吃多少。
“以老夫看來,還是將戶部畢部堂叫來一起商議為好,我等……”
韓爌正說著話,忽然被一聲尖銳的聲音打斷。
“諸位閣老,陛下在乾清宮中詔諸位閣老前去商議政務。”
劉一璟等人先是愕然,緊接著便是心中一驚。陛下已經回京了?什么時候回來的,怎么一點消息都沒有收到?
四人齊齊望向聲音來處,只見有半旬時間沒有露面的乾清宮管事王朝輔正站在門前,面白無須,笑瞇瞇的望著他們,一臉人畜無害的表情。
如果說剛才他們還對于陛下是否已經回京抱有懷疑態度的話,那么這一刻看到王朝輔后,劉一璟幾人已經徹底相信了。
四位閣老的表情變化被王朝輔全部看在眼里,王朝輔明白,這就是為何陛下會讓自己專門來跑這一趟的原因所在。
“四位閣老,請吧。”
“哦,對了,戶部畢部堂,以及范侍郎等人已經前往乾清宮中了,四位閣老可不要讓陛下久等啊。”
劉一璟四人對望了一眼,慢慢地站起身來。
次輔韓爌有些心虛地問道。
“王公公,你可知陛下為何會突然回京?,我等還沒有出去迎一迎,這……這不合規矩啊。”
王朝輔眼睛微瞇,并未回答他們的問題,笑了笑說道。
“其中緣由諸位閣老去到乾清宮后自會知曉,咱家就不多嘴了。”
……
乾清宮中。
一路快馬加鞭趕回京師的朱由校此時正斜躺在榻上,拿起一本本賬單在仔細翻閱著。
不遠處是二十多名之前特意培訓出的計師,正在核算著賬冊。
“噼啪”不斷響起的算盤聲在宮中響徹。
每核算完一本賬單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