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閣做閣臣,不過駱永勝顯然沒這么大方。
名人確實是名人,但名人他也是人。
年紀輕輕能通過國考,也只能說明他們比起普通人來先天條件更好、頭腦更聰明,至于其他的能力嘛。
還沒看出來。
看不到那就需要鍛煉,需要切實的從基層操練起來。
“這一期國家公考,計劃招錄一千三百六十七人,而實際招錄一千五百四十四人。”
七天的時間一晃而過,魏稟坤就捏著入選的名單來找駱永勝匯報,目的是這多出的小兩百人要不要剔除掉。
如果需要剔除,那么就需要駱永勝來親自勾消名額。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實際招錄比計劃招錄多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作為審卷的幾人不可能在審卷的過程中實時通氣,說自己這邊招錄了多少人,大家伙都是一邊審卷一邊就確定哪些人入選、哪些人沒有入選。
最后一匯總,可不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要是按照后世考試那種,搬出分數制來核數,按照分數排列,比如計劃招錄一千三百六十七人,那就把前一千三百六十七名全部錄取下來。
這倒是省心,可萬一水平都是一塌糊涂呢。
都考個十幾二十分,亂蘿卜堆里倒是排第一,拎出來也沒法做菜上桌啊。
要都是這種水平的官,駱永勝寧可著一個都不要。
不設分數線只憑個人來判斷水平是否配得上錄取,當然也有很大的壞處,不僅浪費精力也更容易使審卷人獲得謀私、主觀評斷的特權。
所以若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數制度顯然更合理。
但那要等到全民教育普及后才適合。
若是這次參加國考的不是一萬多人,而是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的話,或者等有朝一日,這個國家有上千萬人都會讀書識字,那駱永勝絕對會把試卷分數制度推出來。
大浪淘沙一定能篩出金子來。
他現在是怕基數少,別一個金子沒篩不出來搞出一堆爛泥。
硬往墻上糊,害民又誤國。
“既然才多了不到兩百人,那也就別勾銷了,江西的官員空額雖然補夠了數,但咱們還有湖北湖南呢,派過去先練著,明年湖南湖北就會開省考、將來咱們大楚一經擴張置轄也會更多,現在多兩百人,將來說不準都會少上萬人。”
駱永勝交代下來,順手在這份名單上將郁金、沈曾、晏殊、范仲淹四個人的名字圈了起來。
“這四個人的試卷答的最好,算是理論知識水平還可以,接下來就是看政務的實踐能力了,挑四個府出來,先從知府開始練。”
知府,相當于后世的地級市一、二、三、四把手全兼,這個起點可謂是相當之高。
按說這種安排確實猛了點,給個縣令不行嗎?
問題就出在這了。
現在的駱楚政權,到處都是崗位空缺。
別說府一級了,中央幾個部院尚書還空著呢,都是駱永勝自己一肩挑。
如那褚季,他是禮部尚書兼江西布政使兼南昌知府。
就差再兼任南昌府庫倉儲管理員了。
四十幾個縣中空了三十多個縣沒有縣令,都是君衛隊成員暫時性負責治安問題順帶著無為而治。
這次招錄的考生,可以說起步就是正縣或者副縣級,再不濟的也是一縣八科某一科的主官。
而這四位成績最突出的,給個知府就不算過分了。
很多朝代草創之初,十幾歲的省級主官都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若不是駱永勝打算鍛煉一下,將來好委以重任,那是說什么都得留在中央。
先從尚書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