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兄、晏兄、沈兄,咱們今日別過,再見怕是不知何時了,留步吧。”
南昌城外十里亭,小小年歲的郁金一副小大人模樣,沖著范仲淹、晏殊還有沈曾三人拱手。
今日是各自赴任的日子,郁金算是沾了歲數的便宜,被派去離著南昌最近的上饒府做知府,而其他三人可就天南海北了,范仲淹最遠,他去了最南部的贛州府。
“知府、知府,一府百姓便是幾十萬民,我等蒙王恩少居高位,當思肩頭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里面年歲最長的沈曾勉勵了郁金幾句:“郁賢弟你歲數最輕,很多事情務必要三思而行,愚兄沒有什么好送你的,愚兄這有一本《治水策》和《博濟方》,前者是我沈家歷代先祖對治水的一些心得,后者則是我沈家先人對醫學的一些研究。
上饒臨近長江,水害不斷且易生各種瘧疾,希望這兩本書對你可以有所幫助。”
接過書的郁金道了聲謝,也是年歲尚小,求學若渴,隨手就翻開看了兩眼,這一看可不得了,下意識喝了聲彩。
這聲彩喝的突然,把一旁的范仲淹和晏殊都嚇了一跳,兩人見郁金激動的滿臉通紅,都不由心生好奇。
什么樣的書,能讓郁金這位少年英才激動成這幅樣子?
這心中一有好奇,可就像長了草一般瘙癢難耐,兩人都湊過去看,匆匆幾眼便不由偏首去看沈曾。
“沈兄,此書乃賢兄所作?”
“非也。”
沈曾忙搖頭:“此為我沈家歷代家學,是祖先的功勞,沈某可不敢貪功。”
“沒曾想,尊府上竟對水利、醫學有如此深之見識,真是失敬。”
晏殊拱手道:“尊府上可是曾供職過太醫院、工部等有司衙門?”
兩本書完全不是一個領域,那說明沈家祖上起碼有兩位祖先分別供職不同的衙門,且都是學識極高深之大才,不然編修不出一本書來。
熟料沈曾羞澀一笑,弱聲道。
“祖上確實有人在先李唐做過官,而且,不止一人。”
“家學淵源,佩服。”
幾人剛想捧一句,又聽沈曾道。
“沈某家中,如此般藏書,有大約一千余本,涉及百家。”
三人頓時瞪大了眼,不可思議。
百家藏書一千多本?
這皇帝大內的藏書閣倒是書多,但也絕不敢說涉及百家啊。
比如說一個儒家,可能就有七八百本書,故只能算是一類。
百家是個什么概念?
自打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這些古典大多早就失傳了,流傳于世的經文典籍最多不過那寥寥幾大類而已。
法家、兵家、儒家、道家、農家等廣為使用流傳的。
而這沈曾竟然敢說,他家中的藏書,涉及百家?
這能是真的嗎。
沈曾有沒有吹牛?
可能會有一點夸張的成分,但也不多。
在宋朝乃至中國文化傳承的歷史中,沈家絕對是一個級的存在,這一點毫無爭議。
沈家的家學儲備有多么恐怖?
凡是咱們能想到的學科,在沈家你幾乎都能找到。
沈曾的孫子沈括生來也是老天賞飯,記憶力出眾,竟然能把沈家家學集而大成,從而得到一個后現代無數科學家都沒能獲得的稱謂。
“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人物!”
在有記載的注釋中,沈括是醫學大師(完善的《博濟方》留給了大宋太醫院)、水利工程學大師(主修蕪湖水利工程、兩浙水利工程、回河之爭后治理黃河水患)、天文學大師(任司天監主持制造渾天儀)、經濟學大師(出任三司使負責熙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