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軍在奉天城外,飽餐了一頓渾瑊送上的肥羊,次日晌午,便在皇甫珩和瓊達乞的帶領下,繼續(xù)向南開拔。
渾瑊酣睡一覺,又登臨城頭,遙望那兩萬大軍,煙塵滾滾、人馬喧囂地漸行漸遠,心中著實五味雜陳。
想當初,廣德二年,朔方軍節(jié)度使仆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兩國以及黨項部族,舉兵叛唐,就是直奔奉天城而來。他渾瑊率領精銳鐵騎,主動出擊,在曠野上反復沖陣,甚至不顧一切地多次夜襲敵軍營帳,才以悍勇之軍威,將吐蕃軍逼回了邠州地界。
天下人間,國與國的關系,真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渾瑊自問,當年而立在望、正是一員悍將的自己,怎么會想到,二十年后,同樣的城,同樣的人,唐蕃兩軍,竟然從兵戎相見、你死我活,變成了推杯換盞、情如同袍。
這他娘的一言難盡的世道吶!
渾大將軍感慨了一番,把幾名親信牙將叫到一處,吩咐他們向四面八方派出機靈游奕,主要盯著咸陽方向李懷光的動向,同時注意北邊鹽州刺史戴休顏的援軍何時到來,以及南邊皇甫珩吐蕃軍的情形。
然而,就在更為復雜的會戰(zhàn)將要發(fā)動之前,奉天城下,翌日,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安西大都護、武威郡王郭昕的使者。
郭昕的父親郭幼明,與汾陽王郭子儀乃同母兄弟,因此,郭昕算得郭子儀的親侄兒。
三十年前,安史之亂爆發(fā),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的邊軍被大量內調中原,用于平定叛亂。天寶十五年,率領二十萬西北邊軍精銳的大將哥舒翰,被昏聵的玄宗皇帝逼迫東出潼關,與安祿山的部將崔乾佑戰(zhàn)于靈寶,被誘進七十里的狹長山道,中了崔乾佑事先布下的埋伏,二十萬唐軍,最終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人。
這些半生戎馬、極富作戰(zhàn)經驗的西北邊軍,死在了中原,直接的惡果就是,大唐帝國的西部邊疆,成了不設防之地。
到了肅宗與代宗年間,迅速崛起、國力日隆的吐蕃,早已視文成、金城公主和親的佳話為笑話,趁亂侵如大唐帝國的西部邊疆,不僅占領河西隴右,更覬覦安西北庭。這個在開元天寶年間被唐軍各路名將都蹂躪過一遍的雪山番國,毫不客氣地以鐵蹄踏盡河湟地區(qū),隔斷了唐廷與西域的聯系。
代宗永泰元年,河西節(jié)度使楊志烈身死,時任朔方節(jié)度大使、榮封中書令的郭子儀,向朝廷請奏,遣使巡撫河西、安西諸地,最終前往履行這一職責的,正是郭子儀的侄兒,左武衛(wèi)大將軍——郭昕。
當時只有二十來歲的郭昕,此去再也未回過長安。近二十年來,他在龜茲(安西都護府治所),輔佐歷任安西都護,與北庭都護府的唐軍遙遙呼應,在西域與中原通訊完中斷的前提下,堅守西域各鎮(zhèn),無數次擊退吐蕃的進攻,也無數次拒絕吐蕃的勸降、誘降。
當然,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安西與北庭諸將能“不動中國、不勞濟師(代宗詔書用語)”,仍與吐蕃勁敵對抗如此長的時間,而不使西域失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回紇的馳援。
郭昕輔佐過的安西大都護爾朱某,主政安西期間,回紇在位的可汗,是牟羽可汗。此時,大唐帝國與回紇汗國“聯兵共抗吐蕃”的彭原之盟已結成。牟羽可汗以這個理由,派遣大量回紇兵進入安西、北庭地界。
已成“飛地”、孤懸海外的安西北庭唐軍將士,以及部分與唐人共同戍守西域的胡人,只能接受回紇勢力的滲透。這個時期,從安西、北庭要到達中原,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翻越金山、途經回紇汗國的牙庭,再轉而南下,取道中受降城,最終到達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
爾朱大都護死后,郭昕以留后之職,代主安西,并且繼續(xù)執(zhí)行老上司結好回紇、共拒吐蕃的策略。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