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事的時機放在大隋和突厥交戰之時呢?”
“嗯~先生所言極是。如此看來高氏還有幾日喘息之時。也罷!只要高氏不動老夫父子,老夫就在忍他幾時。”淵蓋太祚打定了主意說道。
“父親,孩兒軍中這塊盡都掌握在手中,猶如鐵板一塊,他高氏絕撕不開一絲。倒是父親把持的朝政這塊,朝中還多有不服者。恐高氏有了大隋楊家撐腰,會逐步削弱父親的權限。”淵蓋蘇文提醒著父親道。
“嗯!為父也想到了這層。哼!想削老夫的權恐也不易。”淵蓋太祚十分自信的說道。
“大對盧公切莫大意了,高阿那老邁糊涂,太子高元生性暗弱,這父子二人都不足為奇。但世子高建武卻是文武雙全,見識過人,還在大隋作過一年多的官,與大隋皇家最大的外戚蕭家關系甚瀆,此子不可不防啊!”
“先生提醒的是。不排除我淵蓋一門起事之時,這孺子會引大隋軍進我國內,與我對敵。”
“父親勿憂,孩兒自當加強對高氏一族的監視。若有變,孩兒自會帶兵強闖王宮斬殺高氏一門,料他高建武也逃不出孩兒手心的。就算大隋軍入寇我國,孩兒自會領軍御敵。”
“好!我兒有此安排最佳。我父子且看他高氏如何擺弄時局?”
蕭玚一行在長安城待了近10日,要辦的事情也都順利辦完。就連平壤城中的幾處軍情處的聯絡站,蕭玚都作了一番指點。現在只等高句麗國侍郎文在寅將回贈國禮準備就緒后,便可一同返回大隋了。
在等待的這幾天,閑來無事。高建武便每日陪同自己好友蕭玚在城中四處游玩,領略高句麗民情。在蕭玚眼中,這高句麗國其實和大隋國內非常相同,除了某些著裝上有些差別外,便和大隋國情幾乎無二了。滿大街的漢字商號,稍微有些身份的貴族和讀書人都是一口純正的漢話。學堂之中也都是教習的大隋儒家文學典籍,更是也同大隋學堂一樣教習算學和珠算。在大隋有的這里幾乎都能看到。
“同文賢弟,我國百姓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也是不愿看到中原混亂。你我兩國一衣帶水,大隋若是出現戰亂,我國同樣會遭受巨大損失。這幾日,賢弟也看到了,來自中原的教授文士在我國也是極受歡迎的,擁有的地位非常高。若是中原戰亂,我國中也會出現大量逃難而來的中原百姓。”
“是啊!但愿兩國之間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但吾皇陛下曾言,淵蓋蘇文勢大必反。若是真有那天,建武兄可到大隋避難。待吾皇陛下出兵為兄長平叛之后,擁立兄長為王。”
“隋皇陛下真如是說?”高建武驚恐的睜大了雙眼問道。他在大隋為官時就仔細研究過隋皇楊廣的各種國策和對國家大勢的走向預判,他得出的結論是,楊廣乃是天選之子,有預測先機的本事。執政數年以來,所頒布的國策還沒有一件有誤。他十分清楚的知道隋皇楊廣的本事,基本可說是預判之事無一不準。他能判定淵蓋太祚一家會反,那就一定會反,所以大驚。
“陛下至今為止所料定之事無一不準,兄當早作安排。”
“唉!為兄不過一世子爾,手中無一兵一卒,更沒有一分實權。上有父王,下有太子兄長,議論國事哪有為兄的份兒。”高建武不禁悵然說道。
“建武兄,小弟勸你不如再回中原以觀時局變化。若是兄長在大隋,那淵蓋蘇文還能有所顧忌,不敢怎樣?若是兄長一門全在國內,時局有變時,淵蓋蘇文便再無顧慮了。那時,我皇陛下即便出兵得勝,又能怎樣呢?恐高氏一門早已不復存在了。”
“嗯~”高建武聽了不由點了點頭。只要他高家還有嫡系在,那淵蓋蘇文就算篡位也不正。大隋出兵剿滅淵蓋蘇文叛黨之后,自己也可為高氏復國,延續國祚。
“同文賢弟真乃金玉良言也!賢弟先回,為兄稍作安排,說服父兄之后便再往中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