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高某自有安排。為反隋大義,還請楚王無論如何先守住此城。”高可仁拱手請求道。
“請先生寬心,本王手下將士士氣正盛自會緊守此城不失的。”
高可仁聽了這才點了點頭,又轉頭看向河面上越聚越多的官軍戰船。
對于去往江南各處游說原陳國舊臣起兵反隋一事的原陳國司空章昭達來說,這一行倒還順利。多有陳國退隱民間的舊臣給予原司空章昭達面子,不僅積極參與還了大量的金銀已作募兵之用。
在章昭達和徐子陵兩人的暗中運轉下,原衷于陳國的退役士卒和原陳國大將軍徐子健手下舊將紛紛慕名投軍,不到兩個月便聚齊了近萬江南反隋義軍,聲勢逐漸響亮,使得蟄伏在龍門山中的義軍營地也逐漸熱鬧起來。
這天,楊玄感自淮陰起事并迅速占據黎陽城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來,這讓章昭達和徐子健等一干義軍將領們均感興奮。
按照事前和楊玄感的約定,他們將率領江南義軍出龍門山渡過長江北上黎陽與楚王楊玄感義軍合兵的。為此,二人在軍帳中聚將商議著進兵路線。
“諸位,從眼下情形看,我軍當出龍門一路向北從當涂過江。江北廬州和盱眙兩地官軍現已被吸引至黎陽城,江北這一帶盡皆空虛。我義軍這一路北山沿途還可盡攬反隋投軍義士,壯大自身,無論如何都是好的。諸位以為如何?”章昭達指著地圖說道。
“嗯!章司空此行軍路線倒是合理,于我軍有利。但是,現今黎陽城已經吸引了眾多官軍進剿,光是駐守廬州和盱眙兩地的官軍便有十萬之數,我軍應約前去豈不是避虛就實,如同飛蛾撲火么?”徐子陵問道。
此言一出,猶如一盆冷水當頭潑下,讓包括章昭達在內主張南北義軍合攏的眾人頓時啞口無言,面面相覷。
“是啊!徐將軍此言精辟,現今時局已非,黎陽成了隋軍重點清剿之地。先不說我江南義軍能否渡過黃河與之會師城中,就是那駐守通濟渠口的官軍韓擒虎和賀若弼兩軍我等亦是敵不過的。何必再去黎陽呢?不如趁中原空虛,我義軍盡快打下一處以為根基。至于黎陽城么?就讓他為我等吸引官軍也好。”原陳國老邁的仆射公袁憲提議道。
“章司空,末將覺得袁仆射公說的不錯,我等不用去黎陽就死。”徐子陵見義軍中份量極重的袁憲支持自己說法,底氣便更加足了些。
“嗯!兩位所言極是啊!只怪老夫一時糊涂,險些讓我義軍陷于是非之地啊!據說,楊玄感自封為了楚王,他麾下義軍也成了楚軍。而我江南義軍本著復我陳國之目的起兵造反,原本初衷便與他楚軍格格不入。也罷!就不去黎陽趟那灘渾水了。不過,仆射公和子陵將軍所說的去那中原地區擴充根基,本官也并不認同。”
“哦?我等愿聞其詳。”袁憲不解的問道。
“諸位,江北中原一帶雖然富足,人口也多,貌似建功立業之地。但諸位請想,我義軍子弟都是江南人士,若是要營建根基不如就在江南。如是更有利我軍擴軍復國,諸位以為呢?”
“嗯~呵呵!章司空高見,是我等見不得中原繁榮,有些妄想了。”袁憲笑著自諷道。
“那依司空之見,我等出了龍門山欲往何處立根?”徐子陵問道。
“依本司空看,不如就打這里~建康!”章昭達指著地圖上的建康城說道。
“建康城不好打啊!先不說城墻高大難攻,就說城中府兵也不下2萬,加上江南道治所揚州距此不遠,一旦揚州官軍來援,我軍便進退失據矣!”
“呵呵!仆射公只說對了一半,可知建康城中大部百姓原本就是我陳國人,我義軍為復國而去,城中百姓必然心屬我軍。只需事先派人進城稍加煽動,便能形成里應外合之勢。城中府兵豈能抵擋?”
“司空之言不錯,若是能一舉攻占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