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到了有個心里準備。穆老也可問問他們,也看看我大隋科舉選仕選出的青年才俊有無真才實學。”
“嗯!好。”
穆先生一口應了下來,期待著見到即將出現的這幫大隋的“大學生”們。
很快,在仲堅的引領下,一眾學子低頭垂目走來并跟楊二十分小心的見禮著。
因是非正式場合,楊二原本就很隨意,也樂呵呵的和眾學子們拱著手,算是給這些學子們好大的一個面子了。原想直接釆用握手禮的又怕嚇到他們。
此次前來面君的江南有為學子一共8人,是從眾多江南學子中遴選出的佼佼者。年齡都在17、8歲之間,一個個都有一副還顯稚嫩臉,此時,都低頭站成一排略顯局促,等著楊二問話。
掃視一圈后,楊二看了看一旁只顧微笑著的穆先生。穆先生見楊二看自己,也點了點頭。
“諸位,都不要緊張。來~都到船舷這邊來,分列在朕的兩邊,咱們面向前方隨便聊幾句。朕不過比大家年長幾歲而已,都不必局促。”
楊二說完,轉生走到船舷處,雙手撐在船舷迎著河風,看向前方。
眾學子也紛紛來到楊二身邊,也都雙手扶著船舷站立著看向前方。倒是一點也不緊張了。甚至還看著前方的風景小聲議論著。
“怎么?你們中可有揚州人士,前方便是鎮江,距離揚州極近了。”
楊二從一個學子口中聽到了揚州二字,不禁問道。
“回稟陛下,學生李士謙便是揚州學子,現在文教部裴相手下為一遞補從吏。”這個名叫李士謙的學子忙拱手答道。
“李士謙~”
楊二似乎聽到過這個名字,一時也不知道是在中榜學子名冊上看到的,還是后世某本書上見到的。總之,覺得這個名字有些印象。
“陛下,士謙學兄乃是揚州有名的名士,就算在江南也多有人知。”
這時,一機靈的學子見楊二貌似在思索,忙補充說道。
“原來如此,難怪朕覺得這李士謙三字似曾聽說過,原來是江南名士啊!”楊二忙隨口說著,化解著剛才自己的失態。
“陛下,學生是余杭張鎮周,現在內務部農業局實習,”
“張鎮周,朕記得。朕見識過你的文章,記得那篇文章就是論沿海灘涂耕地的使用的。寫的不錯,有新意,有前瞻性,朕故此記得汝。”
“李士謙,既然汝在江南有一定聲望,不知汝將如何利用此點優勢,用在自身的仕途上?”
楊二回過頭來問著一旁沉默不語的李士謙。
“陛下,學生的名聲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想為揚州及江南文教發展做些實事。江南如今還有很多適齡孩童未能入學。還有很多山越百姓與我朝百姓有隔閡,不服歸化。學生想在這些方面有所建樹。”
這揚州李士謙顯然還是有備而來的,他不求官但求做事,出發點與他人不同。
“嗯~好!有志向。教導山越百姓下山習我漢人文化,行實踐歸化之途,有見地。不愧是名士所想。但也有缺陷~”
楊二點評著,眾學子興致盎然,在一旁細聽著。
“請陛下指教士謙。”
“很簡單,要讓山越百姓走出山林,至少要讓他們見識到我族人的生活富足,才能走出山林開啟與我族百姓的交流。因此,還是要落到發展自身經濟上來。都知道跟大哥混要選一個有錢的大哥的。不是么?”
“呵呵呵呵~”
楊二的幽默惹得眾人歡笑不已,一改緊張之態了。
“那~請陛下指點士謙今后如何做?”張士謙拱手問道。
“很簡單,在行歸化教育他們之前,讓他們與我族人共同富裕。說的直白點就是先教授他們跟著咱種地,種一樣的作物,吃上一樣的糧食。教會他們灌溉、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