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儲存,更要教會他們將多余的糧食到市場上去換錢,誘導他們在到酒樓、賭坊、伎寨等場所去消費,讓他們購買我漢民的生活用品,衣服、鞋帽、農具等等。再施以教育,引導其子女入我漢家學堂學我儒學和禮儀等,歸化一事無需去做,便一切水到渠成了。”楊二侃侃而言著。
“呵呵!說的好,于潛移默化中便完成了民族的融合,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沒有歧視。還可以采用通婚之法施行混血等。”一旁的穆先生補充說道。
“嗯~士謙受教了。原來與山越民族相處光從教育入手是不夠的。”
李士謙點頭說道,學子們聽了也都點頭認同著。
“士謙啊!依朕看,汝此次南巡之后便可到揚州為官,就做那揚州內務資政一職,專一打點江南山越百姓與我族融合一事。要做的事情極多又雜,關鍵是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收效,需要汝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也許你的后輩學弟們沖到前面去了,汝還在做著默默耕耘之事。”
“學生記下了,多謝陛下看重!今日聽陛下和穆老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令士謙頭腦開了竅,知道今后怎么去做了。”
李士謙說著拱手一揖到地。
“陛下,鎮周也有想法欲聽陛下指點。”張鎮周急忙拱手說著。
“說說看。”楊二鼓勵著說道。
“陛下,鎮周祖居余杭,見證了余杭從一個漁村到水師軍港的過程。如今余杭變化頗大,但鎮周覺得余杭潛力尚未發揮,當把余杭打造成對外貿易的窗口,從運河運來的中原物資可直接在余杭登上海船出海的,以余杭為將海貿做大做強。”
“嗯!不錯。但余杭不適合成為江南最大的海貿碼頭。”
楊二一句話,頓時讓滿腔抱負的張鎮周瞠目結舌,不知該如何接話了。
“發展海貿是必須的,我朝商品應該盡可能外銷。加上我朝水師強大可以沿途護航商隊。不過,最佳的海貿出海港口應該是長江出海口附近。那里將是朕傾力打造的一處新城,朕稱他為上海港,不過現在那里尚處在茅草荒灘之中。”
楊二看著遠方徐徐說著,在他心中那里便是后世的上海。那里才是中國最大的海貿港口。背靠著黃金水道,強似余杭背靠錢塘江百倍。一旦建成,內地商船一定去那里,而不會舍近求遠選擇到余杭出海的。
“那陛下,學生這一腔報國之志,如何成真啊?”
張鎮周眼看自己的想法被否決,不禁急得叫了起來。
“去朕剛才說的地方吧!去那里實現汝的宏偉愿景。朕尚缺一個督建新城的人選,汝有興趣,可以上疏到內務部裴相處。還可發動更多學子到那里去揮灑青春。”
楊二說完,眾學子都若有所思般,不再言語。張鎮周也陷入思索中。
這不是個頭腦一熱便能決定的事情!
去的人是要先做一個開拓者,而不是創富者。這是與張鎮周的初衷有著很大差別的。他不得不多想想,甚至陷入了兩難境地。
“諸位,其實江南是個好地方,氣候濕潤,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更兼江南人杰地靈,有為之士眾多。只要不懶惰,這江南的土地足可讓現有百姓生活無憂。若是發展的好,把江南打造成魚米之鄉的富裕之地也是非常有可能。但朕此去江南首先要抓的是江南商業發展,城市發展,城鄉結合。打造江南城市群,增加城市人口數量。當然,重中之重的就是啟動上海港的建設,最終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建設發展。諸位江南的學子們眼光可要看的長遠些,別只顧著自己家鄉那一畝三分地的發展。”
“陛下,學生愿去興建上海新城,打造長江出海港口。”
一旁的一風度卓然的學子拱手說道,眼睛放光充滿著一股堅定。
“汝是~”
“陛下,學生東陽朱寬。陛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