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只要將士用命,朝廷在不在北平都一樣能將草原蠻族驅逐。”
于謙看了看反駁他的官員說道“大人這話說出來誰會相信,每年阿魯臺扣邊怎么邊軍都無法將其擊退,還要先帝五次親征對付這些蠻族。都城在北平大明精銳之兵盡在北平,都城在南京大明精銳之兵盡在南京。
若是蠻族來犯從北平出發四百里便可到達邊墻,從南京出發卻要四千里。四千里大軍要走多長時間,等到朝廷精銳大軍趕到邊墻,蠻族早已飽掠而回。我大明北方何辜?”
于謙的話擲地有聲,然而并沒有什么用,朝廷上下已經鐵了心要遷回南京,一個小小的御史根本扭轉不了任何的形勢。
于謙的話說完,大殿里安靜了一會兒,眾人都在琢磨著該如何反駁于謙的話的時候。內閣輔臣楊榮開口說道“于御史所言不無道理,朝廷加強邊墻守備與都城遷回南京并不沖突。朝廷應該派出大員巡撫九邊,督促戎政。
為了九邊各地事權統一,巡撫每到一地自動接管當地一切軍民事物,直到離開。”
“勉仁之議乃是老成謀國之言,諸位臣工可舉薦巡撫九邊之人選,報于朕擇優選用。巡撫人選可掛右僉都御史銜。”朱高熾一句話就將這件事定了調子。
意思就是你于謙說的對,我們確實要加強邊軍的管控,不使蠻族有機可乘。
可是這與朝廷南遷并不沖突,一個巡撫九邊就輕松化解了于謙的反對,旁人還會說天下器量頗大,能虛心納諫。
楊榮與朱高熾之間是多年養成的默契,都不用眼神交流就能明白對方在想什么。不愧是姜還是老的辣,兩個四五十歲的老頭對付一個二十多歲一腔熱血的青年還不是手到擒來。
于謙明知道皇帝與楊閣老所說的話是有問題的,卻一時半會不能找到合理的應對之辭,只能偃旗息鼓退了下去。
“列為臣工還有什么意見,盡管提出來,今天朝堂上暢所欲言,朕絕不因言而罪之。”朱高熾的話語再次響起。
孤立無援的于謙只能偃旗息鼓,退回自己的站位。
“臣等并無意見,請陛下下旨早日將都城遷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