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謙知道自己現在已經是毫無退路,向前可能會被士紳的反撲撕的粉身碎骨,向后轉身逃跑,皇帝第一個就饒不了他。
誰讓自己非要充大頭,做什么錚臣,以至于讓皇帝覺得自己是個敢打敢拼之人。殊不知這是他弋謙的為官之道,只有做出與眾不同的姿態才能讓自己在皇帝面前加深印象。
這樣自己錚臣的形象可就樹立了起來,憑著這錚臣的形象,無論做什么事都無往而不利。
沒想到眼前的新君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按照常理自己請辭,做為皇帝應該出言挽留才是,可是皇帝不但不挽留還要將自己全家流放,男為奴女為娼,這比殺了自己還要難受。
就算自己真心想要幫助皇帝對抗士紳,改變士紳優待的成例。以現在皇帝的實力與根基,根本就不可能撼動數量龐大的士紳群體。
一兩個士紳在皇帝眼里如同臭蟲一般,輕輕一捻就能弄死,可是幾萬幾十萬呢?這都不用想,根本就沒有勝算,弄不好大明江山都得傾覆,就算不傾覆也會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皇帝還是太幼稚了,只看到士紳優待的弊端,卻沒有看到士紳背后隱藏的龐大力量。
“陛下!可做好了所有讀書人都反對您的準備,若是陛下推行士紳納糧的新政,臣敢保證,有一大批人會投入藩王的懷抱,大明就會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朕什么時候說要推行士紳納糧的新政了,朕只是問你若是朕與讀書人你站在哪一邊?”
“臣是陛下之臣,不是讀書人之臣,當然站在陛下這邊。”弋謙心中暗罵你是皇帝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老子沒你嘴大。天神在上,你敢說你開始不是說的向讀書人征稅嗎?
當然這話弋謙也只敢腹誹,斷然不敢說出來的,不然一個大不敬之罪就會讓他萬劫不復。
“記住你今天說的話,若是你敢背叛朕,朕會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臣有生不敢或忘!”弋謙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今天皇帝說的話他一句都不敢往外說,他弋謙根本承擔不起這說出去的后果。
“朕再問你一個問題,民智民愚孰優孰劣?”
民智未開之前,所有國家都是采用愚民政策來統治百姓,東方用儒家的天人感應、天命所歸的說法來統治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愚民政策的典范。
西方大多數國家是通過神權凌駕于人權來統治百姓,讓百姓心甘情愿的皈依于神的指引,在神父的帶領下懺悔。神與人的關系是主與仆的關系,既然是主仆,仆人當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供奉主人。
弋謙當然明白民智民愚的優劣,可是這話他不敢說啊!總不能跟皇帝說若是開啟民智你們的皇帝的位置就坐不穩了吧。
可是皇帝垂詢又不能不說話,弋謙只好硬著頭皮問道“陛下是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當然是真話,有什么你就說什么!”
“陛下,自古以來都是百姓自給自足,只在自己生存的環境中生活,不與外界接觸,見不到外面的天下,自然就生不出別樣的心思。
讀書人之所以能夠明辨是非,不僅僅是讀書,更是因為讀書人享有特權,可以不受路引限制,自由行走天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看的多了見識也就多了,心中的想法和欲望也隨之增多,欲望多了想要的也就多了,若是百姓也如讀書人一般想要那么多,這天下還能滿足這么多人嗎?
若是不能滿足,百姓心中就會生出怨望,怨望多了天下也就亂了,陛下不可不察也!”
“既然開啟民智百姓就不會再滿足于現在貧苦的生活,那朝廷就該想辦法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誰還有什么心思造反?!?
“陛下!這天下的財富就那么多,土地就那么多,每年的產出就那些,有多占的,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