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叔林本來覺得自己家學淵源,可以在兵仗局混得風生水起,可是剛剛進入兵仗局就被兵仗局中新的生產方式鎮住了,想起父親的囑托不可恃才自傲,頓時覺得還是父親眼光深遠,大明乃是藏龍臥虎之地,還是需要謙虛謹慎做人才是。
收起傲慢之心的黎叔林開始了他在兵仗局的工匠生涯,他的手下算上兼做質檢員的總旗,一共有五十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制作箭支,黎叔林認真觀察了幾天所有的工藝流程,并沒有找到大的毛病。
這說明這套標準化生產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一套生產方式。
要說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所有的工作全部由手工完成,打制箭頭的鐵匠還好說,畢竟箭頭用鐵不多,重箭的箭頭重一些,一個箭頭用鐵也不超過二兩,普通步弓箭頭就更輕了。騎弓拉力最小,箭頭更輕。重箭生產的不多,一般都是給一些猛將與神射手準備的,普通弓手步兵用步兵弓箭,騎兵用騎兵弓箭。
更難制作的是箭桿,要純手工把木條打磨成圓柱形,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耐心,負責制作箭桿的木匠需要將木料用鋸子鋸成毛坯,再對毛坯進行切削打磨。黎叔林覺得這箭桿的制作還應該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若是能制造一個切削箭桿的器物,比手工打磨不知道要快多少倍。
有了想法之后,黎叔林就開始付諸行動,如何才能讓毛坯自動切圓呢?這讓黎叔林幾乎陷入了魔怔當中,也許世上任何一項發明都是來自于某一時刻突然的靈感。
急于做出成績的黎叔林在兵仗局待了一個多月時間,所設想的自動切削圓形的設備都毫無進展,黎叔林此時別說自傲了,自卑的心都有了,同皇帝陛下相比,自己什么也不是,相信若是皇帝陛下想到這樣的問題,早就把成品制造出來了。
就在黎叔林準備放棄的時候,一個工匠用手鉆鉆孔的動作給他了靈感,手鉆不停的旋轉,就能鉆出一個圓孔,若是讓箭桿的毛坯不停旋轉,再用刀具進行切削是不是就能切削出圓形呢?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黎叔林的心情豁然開朗,他開始一遍遍的修改草圖,直到他認為圖紙已經完善的差不多的時候,才將圖紙交給工匠制作。
這是一臺簡易到極點的車床,就是一個大木制框架,上面固定了一個手搖的手柄,手柄連接著一個特制的夾具用于固定工件,為了保證工件的穩定,在夾具水平方向的對面是一個用于頂住工件使得工件不容易晃動的裝置。
將工件固定好以后,兩人配合,一人負責在后面搖動手柄讓箭桿毛坯快速轉動起來,一人站在側面手持刀具對毛坯進行切削。
試驗過幾次之后,黎叔林就發現了問題,手持刀具穩定性太差,這臺機床還需要繼續改進,這一回只改進如何使刀具均勻進給。
到了這一步,其他工匠也能參與進來,最后做出一個通過滑軌來控制進給裝置。
滑軌上刻上刻度,向前推多少就能切多少,這樣一來穩定性大大的提高,經過磨合性能之后,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也是古代中國的科技樹點歪了,把科技點全部點在了榫卯結構上,可以說是把木制榫卯結構做到了極致,偏偏卻沒有發明出螺絲這種劃時代的工具件。
范安身上的羽絨服穿了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新的問題出現了,羽絨服開始不斷地往外鉆毛,范安的身上就像長了一身的鴨毛。
脫掉羽絨服里面也一樣開始往外鉆毛,朱瞻基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現在的紡織技術,無法將布匹織的細密,鴨毛是從布匹的經緯交匯處鉆了出來的。
要想解決鉆毛的問題必須改進織布工藝,只有織布工藝提高,才能織出細密的布匹。
這就是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不是某個先知者一拍腦袋就能制造的出來。科技樹需要一點點的攀登,任何投機取巧只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