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沒有讓這尷尬繼續下去,舉起酒杯對著眾人敬酒道“眾位愛卿,過去的一年里大家為了大明,為了朕日夜操勞,大家辛苦了,朕敬大家,飲勝!”說完朱瞻基一口將杯中酒干掉,向眾人示意。
“謝陛下!臣等敬陛下!”眾人也紛紛將杯中酒干掉。
朱瞻基揮手壓下眾人的聲音說道“諸位,過去的一年我們取得一些成績,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說說軍事之事。
我們在這一年里,大軍不斷地向邊墻內收縮,邊墻的外的衛所城池已經所剩無幾,我們退了,那些地方不會變成無人區,自然會有草原各部去占據。此消彼長之下,我們以后再面對草原異族時,就只能依靠邊墻時時擔心異族攻破邊墻。
萬里邊墻處處都需要防守,這需要多少兵力,朕要為此花費多少軍費?”
眾勛貴武臣聽完皇帝說的話,頓時興奮起來,皇帝這是要改變仁宗的北方戰略。武臣不打仗哪有什么存在感,只有打仗才能獲得爵位、財富與榮光。
英國公張輔作為勛貴之首,站起身來表態道“陛下只要一聲令下,臣愿為前驅,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朱勇聽到打仗的事,也把剛才的尷尬忘記了,順著英國公張輔的話說道“陛下若是北征,臣愿做先鋒,為陛下開路。”
其他武臣也紛紛表示愿意為皇帝帶兵殺敵,一時間宴會的氣氛熱烈起來。
朱瞻基敲了敲桌子,等聲音安靜下來才又說道“諸位光想著打,可想過怎么打,還像太宗時那樣幾次勞民傷財收效卻甚微嗎?”
眾人頓時啞火了,他們是將軍,不是莽夫,激動過后只要認真思考自然清楚盲目北征不但滅不了草原部落,弄不好還會把大明拖垮。
眾人都將目光投向皇帝,想知道皇帝是不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朱瞻基沒有說具體的軍事部署,而是問道“野戰之中,決定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這個問題對于這些經年老將來說簡直就是送分題,陽武侯薛祿終于撈到說話的機會“陛下,野戰之中,決定勝負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一場大風,一場大雨都能改變勝負的走向。
這也是為將者要懂得天時地利的原因,主動選擇戰場與被動選擇戰場所帶來的差距非常的大。”
聽著薛祿的話,朱瞻基知道自己問的有些籠統了,于是縮小范圍問道“如果雙方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差不多,那決定勝負的因素是什么?”
“若是沒有任何計謀策略,正面作戰比的就是軍隊的士氣、裝備、訓練水平以及軍隊的數量。”薛祿回道。
“既然如此,朕問一下諸位,我們在草原上作戰可占天時地利人和?”
眾人搖頭,草原是蒙古部落的主場,漢人進草原不迷路就是好的,而草原牧民從小就生長在這里,熟悉草原上的每一寸土地,更清楚草原多變的天氣。就連草原牧民也會視漢人為入侵者,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占。
漢人進入草原就沒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力量,唯一能借助的就是官兵手中的武器與民夫在后方送來的補給。
“既然我們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占,那么我軍的戰力如何,朕不敢要求漢唐時的一漢頂五胡,若是同樣數量的軍隊,我大明一千人對上蒙古一千人勝負如何?”
皇帝這話直擊軍隊的核心問題,那就是軍隊戰斗力問題,眾人都知道如今明軍的戰斗力下滑的厲害。
一方面承平已久,軍隊都松懈下來。另一方面就是軍隊的補給越來越少,根本不能支撐大規模的常規訓練,武器裝備也開始變的陳舊不堪。
士卒的鴛鴦胖襖甚至幾年都無法更換,更別說吃食了。不作戰的時候,一天也就能維持一個餓不死的狀態,吃不飽飯哪有力氣訓練,一支連基本的按時訓練都做不到的軍隊戰斗力能高到哪里去。
張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