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諸臣知道皇帝這是想要知道文官們的底線,這個表態關乎著讀書人未來的利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若是做出什么有損讀書人利益的決定,他們這幾位閣臣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會有什么好名聲。
讀書人最擅長的就是編故事含沙射影詆毀人,羅貫中的一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讓曹操毀譽參半的歷史形象成了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可是今天必須要給皇帝陛下一個交代,一個官員沒有任何說得過去的理由就突然辭官不干。說好聽的就是視功名富貴去糞土,說難聽的那就是根本對朝廷給予的官職所承擔的責任不放在心上。
內閣諸臣也知道今天這事皇帝占著理,真要較真的話,你當朝廷是開鋪子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幾人心中都是暗罵這個夏希淳真不是東西,若不是他撞到皇帝的刀口上,皇帝怎么可能會想到要革去辭官者的功名。
可是現在這事已經不是夏希淳個人之事,而是事關整個士紳群體利益之事。關于讀書人優待的問題他們損失不起,堅決不能讓皇帝革去夏希淳的功名。
只要拖下去,未來會有其他折衷的辦法。楊士奇是內閣首輔,別人可以沉默,他卻必須要說話。
“臣以為如此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一個并沒有犯多大錯誤的官員的功名革除,會引起天下所有讀書人的不適,正所謂不能不教而誅,夏希淳正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夏希淳從嚴處置能夠有效震懾官員的惰政之心。
對夏希淳的處理結果明發邸報,并強調以后若再有隨意提出致仕者,一律革除功名。陛下有句話說的不錯,朝廷不是一些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
明發邸報后還有人敢于以身試法,一律革除功名,根據罪行大小進行定罪。”
朱瞻基點點頭道“楊愛卿的話諸位怎么看?”
“臣等附議!”
既然大家一致認為應該要先立法令,朕也不好違背眾意,不過夏希淳這樣的案例必須從重處置。朕意全家發配舊港,為大明戍守邊疆。正好劉觀那里也缺一個幫手,夏希淳去了之后正好可以與劉觀高低搭配。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眾臣這回不敢再繼續反對。
犧牲一個夏希淳所有人都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讓文官不安的是功名若是隨意被皇帝革除,那文官的威嚴就會蕩然無存,沒有了這層神圣性,文官們拿什么來與手握兵權的皇帝爭斗。
對于朱瞻基來說,本來也沒有想過現在就能把文官們看得比命還重要的功名隨意拿掉,這是文官們集體的底線,誰敢動文官們就會跟誰死磕到底。
不過既然皇帝抓住了把柄,文官們就要給皇帝一個交待,皇帝做出的決定,即使是內閣動用了集體封駁之權將皇帝的圣旨攔,也要給皇帝一個令皇帝滿意的說法。
君臣之間在折中之后達成了一個新的平衡,從此以后不管群臣多么反對皇帝的計劃,都不能再使用集體請辭的手段壓制皇帝。從這一點來說,這一回合的君臣之爭朱瞻基是占到便宜的。等于是皇帝廢掉了文官們的一個群攻技能,沒辦法誰讓文官自己身邊那么多的豬隊友。
與內閣達成一致之后,很快圣旨明發出去,夏希淳沒想到自己一個請辭在朝廷內部引起那么大的爭議,君臣爭斗的結果是他夏希淳成了犧牲品。
內閣諸臣退出乾清宮后,臉上都是愁云密布,不得不承認皇帝這一次機會把握的非常之好,夏希淳給皇帝完美的遞進了一把刀子,而且這把刀子還直插要害。
回到內閣值房,楊榮走到楊士奇的身邊低聲說道“士奇,這功名乃是讀書人的根本,若是皇帝以后能夠隨意革掉讀書人的功名,士紳的威嚴將會盡喪。”
楊士奇皺著眉頭說道“我等還是告誡百官,如今已是新君當政,諸臣要打起精神,新朝就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