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多少個夏希淳這樣的官員,他絕對不是特例。
若是讀書人不把心思放在做事上,以后就會給陛下留下越來越多的把柄?;实坌枰氖悄茏鍪碌哪艹?,而不是得過且過的庸臣?!?
楊士奇與楊榮二人你來我往爭論了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楊士奇雖然也有私心,也反對皇帝取消讀書人的優(yōu)待,但是楊士奇還是一個修齊治平的標準士人,在得到好處的同時,也愿意為天下蒼生盡一份心力,與他有同樣想法的是內閣輔臣金幼孜。
而楊榮與黃淮就是典型的讀書是為了富貴的代表人物,家國天下對他們來說只是掛在嘴上當做資歷,還有一個剛入閣的楊溥,由于入閣時日較短,加之十年的牢獄之災,讓他更加的謹言慎行。
如今的內閣已經隱隱有些對立,楊士奇與金幼孜屬于愿意躬行做事的實干派,而楊榮與黃淮就屬于嘴炮無敵,落到實處什么也干不了。
偏偏只說話不做事的人,專門盯著做事之人挑毛病,對做事之人各種彈劾。正因為不做事,不做事就不會出錯,這些嘴炮最后都成了高官。
大明朝的官員也不是傻子,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想升官發(fā)財,就不能做事,因為只要做事就會出錯,不做事的人恨不得拿著放大鏡尋找做事之人的錯誤。
不這樣做如何能顯示出他們的存在感,動動嘴就能獲得功績,就能身居高位。長此以往人人都愿意動嘴,而不是躬身做事。
于是大明的官場越來越務虛,‘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發(fā)展到最后成了只要做事之人,必然被彈劾。
世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有終南捷徑的時候,沒有人愿意一步步攀登高峰。
不管內閣的意見有多么的不統(tǒng)一,圣旨還是明發(fā)了出去。隨著邸報發(fā)往全國,官員無故辭官將會被革除功名的消息傳遍了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地方官員都感覺到了脖子上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再想在官場混日子,不想混就回家享受生活,這樣的好事以后可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