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飾非自古都是官員的拿手好戲,這是人類本性,并不會因為社會進步而有所改變。
要想讓官員負責,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惰政比貪腐更可恨。偏偏大明的官員既貪腐有惰政,不改變大明官場的習氣,無論什么新政到最后都會成為害民的惡政。
拿下樂安之后,朱瞻基派出欽使將分封到山東各地的漢王諸子全部押回樂安。漢王一系的爵位全部虢奪,在大軍回京的時候全部押送回京城。
臨離開樂安之前,朱瞻基將李默傳到自己的大帳中,待他禮畢之后朱瞻基也不跟他客套,單刀直入的問道“李愛卿對樂安今后的治理有何看法?”
李默聽到皇帝的問話。強忍心頭激動,拱手說道“陛下當施仁政,消除百姓對漢王在樂安的影響。一些漢王倒行逆施所造成的官民對立,也需要朝廷盡量安撫,只有如此才能讓百姓歸心?!?
朱瞻基聽著李默的話,心里就是一陣膩歪,這些文官不論品級大小,講話都喜歡高屋建瓴,卻不說一條具體的施政意見。
聽起來都對,卻沒有任何的可行之處,光說施仁政,什么樣的政策叫仁政,具體該怎么做?
朱瞻基打斷李默的話,說道“這些大道理就不用說了,朕問你樂安該如何施政,落實到百姓身上的是什么樣的政策?”
李默有些發懵,正常奏對不都是這樣嗎?先概括全局,然后再具體事件具體分析,哪有一上來就談俗事的,那顯得多沒水平啊!
可是皇帝既然發問,又不能不說,好在李默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漢王一系拿下,整個樂安,甚至山東一定會空出很多土地,這些犯官的土地需要重新清丈,建立黃冊。并將這些土地發賣給失地的百姓,百姓手里沒錢,可以分開年頭慢慢償還,等到還完了地錢土地就完全屬于百姓了。”
“為何不直接分給百姓?”朱瞻基插了一句嘴。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會珍惜,百姓付出努力得到的土地,他們才會珍惜,再說只要他們的地錢沒有還完,就不敢賣地,土地才是百姓的立身之本?!?
“若是遇到士紳豪右阻撓該怎么辦?空出來的土地可是很大一塊肥肉,誰不想上來咬上一口!”
“陛下的大軍就在樂安,有哪個不長眼的敢于挑釁天子的威嚴!”
李默的想法符合當時官場的思想,動用軍隊解決矛盾是最蠻橫,最簡單的方法。可是朱瞻基接觸后世的思想,非常贊同軍隊應該是保護國民的,而不是用來鎮壓國民。
“不能什么都指望軍隊來解決,軍隊在百姓眼里本來就沒有什么好印象,如果頻繁出動針對百姓的行動,會使得朝廷與百姓的矛盾更加激烈,軍隊只能是最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若是不動用軍隊,遇到有人煽動百姓對抗官府怎么辦?”
“這就要考驗官員的行政能力,若是官員連地方都控制不住,完全被地方架空,成為地方的傀儡,朕要這樣的官員有何用?
朕相信大明的百姓是知道好歹的,若是官府真心對他們好,他們怎么可能對抗官府。出現百姓對抗官府的情況在朕看來大多數情況都是官員不作為,任由胥吏壓榨百姓。百姓不會認為這是胥吏的行為,而是會認為這是官府指使的。
無論胥吏做出什么惡事,最后背鍋的只能是官府,只能是朝廷。朕可以告訴你,宣德朝的官不好當,再想坐在衙門當老爺是不可能的。
朝廷賦予你權力的同時也賦予給你義務,不說你能超額完成任務,最起碼的也要做好本職的差事。”
李默暗暗心驚,都說當今陛下,與先帝大不相同,以前沒有接觸過還沒有什么感覺,現在發現當今天子還真是與眾不同。
似乎皇帝對地方官員的小動作,一些隱蔽的做法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