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府共同聯名上奏陛下,請在房山試行適齡兒童全部入學的新政。”
唐三任在心中仔細權衡了一下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若是真能將這一政策推行下去,自己絕對能夠留名青史。
這事并不復雜,先生的問題也很好解決,女子營地那些讀過書的女子都可以勝任這初級蒙學堂的先生,只要資金到位很快就能鋪開。
首先最大的一筆資金就是各個學堂的校舍建設,校舍要以什么樣的標準,是否建成如縣學一般有明倫堂和絆池的標準學宮。
二人聯名上奏給皇帝的奏疏,一天后就送到了朱瞻基的案頭。朱瞻基很好奇這王二回家探個親怎么還和唐三任一起聯名上奏了,到底為了什么事?
打開奏疏一看,竟然是請求在房山試行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讀書,這是個大工程,這可不僅僅是適齡兒童入學讀書那么簡單的事,這些兒童在在讀書過程中總會有脫穎而出者,這些脫穎而出的優秀學生他們進一步深造要去哪里。
縣學這樣的老古板,只會教授四書五經的地方肯定是不行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不能適應新政在整個大明的推行。
剛剛過去的會試、殿試選出來的新科進士,朱瞻基稍微的考驗了一下,對于實務沒有一個能夠能夠勝任。這些儲備官員一張嘴就是引經據典,微言大義。當問道具體事情該如何處置時,頓時就啞口無言。
這樣的思想空洞,沒有任何實務水平的官員,就要下放到一縣之地當一縣主官,朱瞻基想想就覺得這是對百姓最大的不負責任。
為此朱瞻基在難得出席的朝會上大發雷霆,指著內閣諸臣與禮部官員說道“這就是你們的教化結果,你們就指望這樣的官員去牧守一方嗎?朕不用去看都能想象的到,這些新科進士一旦去了地方,絕對會被地方上的豪強和文吏架空,要么與他們同流合污,要么就會被人家隨便栽贓個罪名,卷起鋪蓋卷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