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直接卸載到漕船上直接運進京城,交由皇家糧業售賣。
卸船的主力是從武定州整體行軍過來的漢王衛隊俘虜,也有一些附近前來碼頭打工的百姓。
朱瞻基看著勞工們如同工蟻一般在碼頭上勞作,這種純體力的勞作,毫無工作的美感,朱瞻基看得異常難受。
指著碼頭上勞工對跟在身邊王二問道“你覺得這樣卸船有沒有在浪費人力?”
“有沒有浪費人力臣不敢說,不過陛下曾經說過,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會使用智慧和工具。可是臣看到的這些勞工,他們卸貨的方式與千年之前沒有任何改變。”
“你們覺得為什么上千年的時間,我們的勞作方式竟然沒有任何的改變?”朱瞻基提高聲音對所有的臣子問道。
為什么?這個問題讓文武官員都陷入了沉思,勛臣的思想很簡單,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來的,不就應該這樣嗎?
文官就不同了,他們首先想的不是皇帝這話的本來意思,而是去引申的去想皇帝為何要這么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嗎?
這些儒生專門以揣摩帝王心思為目的,通過揣摩上意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反應,對于皇帝所問的問題本質他們從來不去考慮。不但不去考慮,而且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還會無限貶低其他學說。
朱瞻基對身邊的文武已經不敢抱有任何的希望,這些人已經是大明最精英的一群人,這些人都不能正確的看待生產力提高對社會改變的作用,指望底層之人有所改變那就是癡心妄想。
在新的變革面前,這些人不論文武只要跟不上社會變革的腳步,早晚都會被社會淘汰。朱瞻基不過是在后面推了一把,加速了這一進程的時間。
這些人不能用,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人才,朱瞻基問王二“王二,如果朕讓你來指揮卸船,你會采取什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