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士兵操船。小舢板的動力是四只大槳,需要四個人配合劃水行走,這樣的小船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教授也不算泄露機密。
守備靜極思動親自充當了漢王水兵的教官,守備帶著全營挑出來的一百多個會水的士卒,上午練習游泳、劃船,下午出海進行捕魚作業。
這個時代的海洋還處于蠻荒狀態,向漢王島這樣的未開發地帶,沿海地區幾乎就是一半海水一半魚。一網下去就是四五十斤魚,這還是小舢板太小,不敢下太大的網,害怕小船傾覆。
兩艘小舢板一個下午至少能打五六十網,合計起來至少都有二、三千斤魚獲。這些魚獲聽起來很多,可是對于近十萬人的營地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不過有了魚獲,晚上米粥就可以少放一些米,這幾千斤的魚獲全部摻在米粥中,做成魚肉粥。
到了晚上所有人都上了岸,兩艘小舢板就系泊在棧橋上。木匠們開始研究小船的構造,這樣一艘只能搭載十多個人的小船,木匠們只要找到制作的規律,很快就能仿制出來。
這就是這個時代匠人的優勢,他們雖然不懂什么理論,但是動手能力極強。兩天時間木匠們就摸透了小舢板的構造,便開始選擇合適的木料進行仿制。
剛剛砍伐下來的木料還是濕的,按道理來說是不能用來造船的,不說木料干燥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的應力,就說隨著木料的干燥,原來拼接的非常嚴實的接口就會出現明顯的縫隙,這在遠洋海船上,那是致命的缺陷。
不過對于暫時只是用來打魚練手的漢王水兵來說,首先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其次才會考慮質量問題。反正漢王島上別的多不多不知道,就是木料多。
三天后第一艘漢王國自制的小船下水了,這艘造型粗獷,連防水漆都沒有刷的小船就交付給了水兵,接下來的時間里有連續造了四五艘小船,木匠們才停止了這一型小船的建造。原因是水兵現在就一百多人,造的多了根本就沒有人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