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鐵鍋。
因為草原上的鐵匠可以打制彎刀、箭頭,卻不會制作磨具進行鐵鍋的鑄造,蒙古牧民來說一個鐵鍋比一百兩銀子更重要。
“陛下!如此功利之心,如何能讓藩屬國信服,如何能彰顯我大明的大國風范。”
“大國風范在我大明軍人的刀鋒之下,大國風范在我大明獨一無二的商品之上,大國風范在我大明的科學技術領先世界上,大國風范在我大明文化的包容性上。
只要我大明在軍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領先于世界,還怕沒人來抱我們的大腿嗎?就拿這次韃靼歸附來說,他為什么要跑來歸附大明,大明給他們好處了嗎?”
眾臣當然知道韃靼前來歸附是因為韃靼認為大明能夠庇護于他們,而庇護的前提是大明要有足夠的實力。至少要讓韃靼覺得我們有足夠的實力,他們才能認為我大明能夠庇護于他們。
可是這與儒家的思想格格不入,儒家期望的是四夷仰慕天朝風物、衣冠,以此愿意臣服于大明的冠冕之下,實現儒家口中的萬國衣冠拜冕毓的盛世,為了這樣的盛世花點錢也可以,這才是大明朝對于朝貢使臣厚賜的原因。
若是按照皇帝的說法,儒家的作用已經沒有那么大了,這是儒臣們絕對接受不了的,發展軍事武人必然抬頭,這幾年好容易壓下去的武人勢必又會成為朝堂的主角。
發展經濟,商人的地位必然提高,經商的環境也會持續改變,官員們再想隨意盤剝商人,讓商人變成他們的錢袋子可就難了。
發展技術,匠人的地位就會提高,朝廷本就不多的官位就會被地位提升的匠人擠占掉一部分,尤其是工部未來就會是工匠的天下。
這也是文官們聽到皇帝要提升太醫院的級別,而且只用學醫者這樣的政策后,反應激烈的原因。
他們知道這樣的口子不能開,一旦打開,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學醫,通過學醫而進入仕途。工匠也是如此,吳四福如今已是皇家制造局的大使,正式的進入了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