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韃靼歸附的問題,歪樓到了藩屬國問題,這就是大明朝議政的一貫風格,不過還算有點關聯,一旦接受韃靼的歸附,韃靼也算是藩屬國行列。
朝臣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韃靼歸附是要接受的,怎么接受出現了分歧,大家一致同意對韃靼的援助不會以免費的形式進行,韃靼必須拿出物資來交換。
什么東西可以給韃靼,什么東西不能給,這引起了爭議,韃靼現在正在抵抗瓦剌,最需要的是武器裝備,刀劍到底能不能賣給韃靼,兩派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一部分官員認為韃靼畢竟是塞外蠻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能把殺人的刀交到曾經的敵人的手上。這部分官員大多數都是文官,對于大明的軍事變革沒有那么敏感,還想著面對面列陣廝殺呢!
另一部分官員認為,可以將大明淘汰下來的武器賣給韃靼,讓韃靼用這些武器抵御瓦剌,至于他們會不會拿這些武器反噬大明,這些人嗤之以鼻,他們大多數都是武臣,對于大明如今火器的威力有著清醒的認識,現在單純的冷兵器已經過時了。
朱瞻基知道大家爭論的核心是什么,于是打斷眾臣的爭論,問道“蒙古蠻子相對于我們漢人的優勢是什么?”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可以說每一個成年的青壯都是一個合格的騎兵,而且還是自備馬匹的騎兵。這也是韃靼幾十萬人口極限條件下能夠拉出十萬騎兵的原因,騎兵最大的優點就是機動性高。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就事太宗幾次北征無功而返的原因?!卑策h侯經歷了歷次的北征作戰,深知蒙古騎兵的難纏。
“也就是說蒙古人擁有足夠的馬匹來維持他的騎兵,對嗎?”朱瞻基問。
“陛下說的是,草原上牧場寬廣,適宜馬匹奔馳,是最理想的養馬之地。蒙古人是不缺戰馬的,他們在作戰時幾乎都是一人雙馬,我大明步兵居多,騎兵只能起輔助作用,沒有精銳的騎兵我們根本無法徹底控制草原?!?
朱瞻基點點頭道“這就是我們與他們貿易的意義所在,通過特別的貿易辦法,改變草原上放牧習慣,讓草原上的貴人感覺養牛羊比養馬更掙錢,利益驅使他們就會漸漸地擴大牛羊的養殖規模,而縮小不掙錢的馬匹養殖規模。”
“陛下草原人雖然是蠻夷不通教化,但是他們不傻??!他們怎么會自斷臂膀呢?”柳升覺得皇帝這想法有點異想天開。
“他們是不傻,可是你們別忘了,部落是他們的可汗的,好處是他們自己的,草原的安危自然由可汗操心,貴人們掙點小錢錢就行!
草原蠻夷會不會這么做,看一看我們大明就知道了,我大明的士紳不知道兼并土地到最后會把百姓逼反嗎?可是擋住他們兼并土地了嗎?
他們難道不知道他們兼并的土地越多朝廷的稅收就越少,沒有稅收的支撐朝廷拿什么來養兵,拿什么來治河,拿什么來興修水利?”
皇帝這話就差直接指著鼻子罵文官不要臉了,在場的文官有一個算一個哪一個沒在家鄉兼并土地。
這種上不得臺面的操作,雖然大家都這么做,但是卻放不到明面上來說。
皇帝舉的例子很合適,卻又很打臉,文官們知道皇帝是故意的,這是在敲打他們要收斂一些。
不過皇帝說的話沒錯,只要有利益,草原上貴人與中原的士紳沒有兩樣,都不會嫌自己賺的錢多。
可是皇帝陛下打算用什么商品來改變草原的放牧方式,讓草原人放棄馬匹的飼養,即使是中原全力收購牛羊,草原上的牧民也不會為了購買漢人的商品而讓自己的牛羊絕種,牛羊交易根本就沒有擴大規模的可能性。
不要以為草原上就沒有人地矛盾,牲畜養的多了就需要更大的牧場,每一片牧場都是有主人的。
既然是有主人的,那么每個小部落的養殖規模都會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