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臨之前,韃靼部基本上穩定了整個河套地區,周圍的牧民也選擇了臣服。
這個時候一直負責談判事宜的李擎開始與阿魯臺核算此次出兵的費用。
“此次出戰武器消耗,炮彈一共打了六輪,一共打出炮彈六百發,每發炮彈含火藥十貫,共計六千貫。火銃共消耗彈丸十萬發,每十發含火藥合計一貫,共計一萬貫。
騎兵弩箭消耗幾萬支,弩箭相對便宜就算一千貫。另外兩萬人馬從宣府開始出發,一直到現在戰爭告一段落,共計一個月又十二天,按照百人每天消耗一石糧食、一擔木柴、一百斤食鹽,以及醬菜若干。
糧食共計消耗八千四百石,木柴八千四百擔,食鹽四千二百斤,醬菜十車。糧食每石一貫(含運輸消耗),花費八千四百貫,木柴每擔十文,花費八十四貫,食鹽每斤一百文(含運輸消耗),花費四百二十貫,醬菜花費一百貫。
物資消耗共計二萬六千零四貫,兩萬大軍共計兩萬多匹牲畜,按照一匹牲畜的消耗是人員的兩倍計算,牲畜消耗共計五萬二千零一十二貫。和寧王審核一下,看一看賬目可有問題?”
阿魯臺一陣無語,大明朝什么時候變的如此無恥,如同商賈一般斤斤計較。聽到李擎說有將近八萬貫的花費,阿魯臺不禁皺了一下眉頭,沒想到這一個多月的消耗竟然有這么多。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這點錢真不算是什么。可是對于四處漏風的韃靼來說這筆錢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不過想想自己沒動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這塊水草豐美的牧場,這點錢花的還是值得的。
“本王相信李大人的操守,這就簽字畫押!”阿魯臺心中肉痛,臉上卻帶著微笑說道。
“謝和寧王信任,您不著急簽字,還是審核一遍的好,以后大明與韃靼的互市會越來越多,本官也將負責與韃靼的互市,親兄弟還要明算賬,賬目上的事還是不要含糊的好。”李擎并不領情,而是堅持讓阿魯臺審核。
阿魯臺沒辦法,只好拿起賬目大略的看了一遍,也不知道看沒看懂,放下賬本對李擎說道“本王看過了,對這筆錢也認了,根據我們達成的協議,這筆錢將用羊毛來償還。”
“本官并不是要賬,而是知會和寧王,大明做事公平公正,童叟無欺。既然和寧王沒有異議,那就簽字畫押吧!”
阿魯臺拿起筆刷刷點點簽完字畫完押,賬本一式三份,一份交于阿魯臺,一份由李擎保管,做為查賬的證據,最后一份發往京城,由皇帝存檔。
簽完了這份讓阿魯臺感覺憋屈的賬單,本來以為這就算結清了此次出兵的費用。沒想到李擎接著說道“物資統計完成后,接下來我們統計一下傷亡數字,與瓦剌人的這次會戰中,大明共計陣亡一百零六人,受傷五百八十五人。其中輕傷修養一段時間就能繼續當兵的有四百五十人,重傷已經無法當兵,需要退役回家的重傷員有一百三十五人。
按照我大明撫恤條例,陣亡撫恤二十貫,受重傷撫恤二十貫,輕傷者撫恤十貫。共計需要支付撫恤金九千三百二十貫,和寧王若是沒有異議就請簽字畫押。”
阿魯臺心中這個氣呀!這大明養個兵怎么這么花錢,那些卑賤的草民死就死了,還要什么撫恤啊!草原上什么時候用的了這么多的撫恤金,頂多給上一點兒,讓這些傷亡的士兵自生自滅。
聽到李擎讓他簽字畫押,阿魯臺拿起筆來簽上名字,沒好氣的說道“還有沒有,有的話,本王一并簽了!”
阿魯臺本是一句氣話,沒想到李擎就當沒聽出來,接話道“還真有,大軍返回宣府的消耗也是要計算道軍費當中,花費多少,本官現在還說不清楚,不過依本官看,總數不會低于兩萬兩。
最后才是軍費的大頭,戰爭期間,軍隊軍餉翻番,軍餉翻倍之后每人的平均月餉是六貫兩萬人馬的軍餉就是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