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和高度,使得沖擊葉片的水流一直恒定不變,這樣才能保持動力輸出的穩定。
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工匠們群策群力,胡元澄作為工業區的主官,主要職責就是為工業區各種配套設施。
到宣德二年的冬天,天津工業園區已經累計投資了建設了多個大水車,每一個水車對應的都是一個工廠的動力。
如今的工匠們對齒輪、螺絲、軸承的運用越來越純熟,甚至通過齒輪的組合實現了變速,這其實就是一張紙,完全就是杠桿的原理。
雖然現在做出來的這些工件還很粗糙,甚至公差大的嚇人,但是有了這些東西,機械才真正像個機械,動力的輸出也更加的穩定。
第一批入駐工業園區的的工廠就是皇家制造局在這里投資建設的鋼鐵廠,鐵礦石由遵化礦山開采選礦后,將鐵礦砂精料運送到天津工業區。
沒有在遵化設立鋼鐵廠的原因主要是朱瞻基有后世的記憶,遵化就在邊墻附近,一旦被崛起的蠻族攻破,建設起來的鋼鐵廠就成了蠻族的戰利品。
雖然這個時空發生這樣之事幾率很小,但是防患于未然,不能在把這種國之重器置于危險之地。
新的鋼鐵廠采用了高爐煉鋼法,并且安裝了進氣預熱通道,使得高爐的溫度提高了很多,由于現在溫度計還沒有發明,高爐的溫度控制全靠有經驗的老工匠通過觀察孔進行觀察。
通過鐵水的顏色變化而確定鋼鐵的質量,煉鋼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其實就是一個改變鐵水中的碳元素多少的過程。
含碳量太高就成了生鐵,太少的時候就成了熟鐵,所謂的鋼就是碳含量在生鐵與熟鐵的含碳量之間。
華夏的工匠大都是經驗之學,做什么事情都是憑借著自身的經驗,而不是總結出一套誰都能學會的學問,這也是華夏在未來落后于西方列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朱瞻基特意強調了傳承的重要性,并且通過鼓勵發明創造,鼓勵帶學徒的辦法將匠人們的技藝擴散出來,同時新一代的工匠都讀過書,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完全就可以編纂成書,供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