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封賞之外,皇帝要求舊港上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全據蘇島,這個島非常重要,扼控著滿剌加海峽,未來整個大明對西洋的貿易都要走這條海峽。
不把這條海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總感覺自己的卵蛋被別人捏在手中。
宣德三年盡管大明對外還有零星的戰爭,然而皇帝陛下的內帑已經開始充盈起來,宣德四年的新年大朝會上朱瞻基高調宣布:“從今年起朕不在花朝廷一文錢,軍隊的供應也不在用朝廷的一顆糧食,所有的供應全部由內帑進行撥付。”
若是放在一年前,文官們聽到這個消息,那一定是彈冠相慶,皇帝不花國庫的錢,他們下手的機會就多了。
可是今年所有的文官都發現了一件事,他們的稅收至少少了一成。至于為什么會少,大家心知肚明,誰也不敢說出來。
皇帝放棄了國庫的收入,同時也就放棄了義務,朝廷再有什么為難之事,想要皇帝出內帑可就難了!
這兩年群臣看著皇帝又是經商,又是征收商稅,海外收入更是大筆大筆的進賬,要說群臣不眼紅那是假的。
可是他們要是與皇帝爭這些利益,就得把他們說法推翻,先把自己的臉伸過來左右開弓抽上一頓。
他們永遠是對的,怎么可能會錯?
朱瞻基可不管這些人心里的那些小心思,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籌備的大明皇家銀行已經籌備的差不多了。
一旦銀行開始營業,就意味著大明開始從銅本位,變更成銀本位貨幣。白銀將會成為大明的主要結算貨幣,銅錢只能用作輔助。
為了籌備銀行,朱瞻基將寶源局進行徹底的改革,把一些非貨幣鑄造和印刷的部門全部剔除出去。比如說鑄造火炮的部門給了皇家制造局,鑄造燭臺、首飾的部門歸到了針工局。
只留下了貨幣制造功能,作為皇家銀行的下屬機構。
皇家銀行的定位在朱瞻基看來,掙錢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控制貨幣的發行,調控物價。
朱瞻基慣用的伎倆就是一個新生的事物還未出來之前,造勢已經開始了。
連續一個月的邸報上都在刊登著皇家銀行即將成立的消息,銀行是個什么東西老百姓不知道,不過從字面上看不難理解應該是跟銀子有關的生意。
一家商行成立并不會引起多少波瀾,可是皇家銀行的成立就不一樣了,銀行回面向所有百姓,只要百姓將自己家的銀子存進銀行,銀行就會給利息。
什么時候存錢還能給利息了,以往老百姓擔心錢財放在家里不安全,想存到錢莊里,人家錢莊是要收保管費的。
“莫不是騙人的吧?”有人質疑。
很快就被人懟了回去,皇帝陛下什么時候騙過咱老百姓,就說這京城里現在青皮混混都絕跡了,只要發現有人敲詐勒索,舉報給路口的巡警鋪子,很快里面的捕快就會將敲詐勒索之人抓起來。
朝廷現在正在修京城到南京城的官道,這可是要用無數的人力去填的。這些敢于挑戰王法的混混,只要被抓住就只有一個地方可去,那就修路工地。
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新皇帝登基后給大家帶來的好處,在皇帝的鼓勵下,京城出現許多作坊,這些作坊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的京城就業人口。
老百姓雖然還是很苦很累,但是終于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犯愁。這樣的皇帝竟然有人質疑,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懟回去。
不管百姓信還是不信,皇帝要開銀行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先在京城傳播,又經過路人沿途的傳播,在銀行開業之前。兩京一十三省稍微大一點兒的城池,都已經知道了皇帝陛下要開一個叫銀行的鋪子。
朱瞻基要得就是這種轟動效應,這就是廣告效應,在京城百姓的期待中,皇家銀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