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朱權本是太祖皇帝分封的幾大塞王之一,在朱棣靖難之役的時候,被朱棣使用手段將朱權綁架在自己的戰車上。
一場靖難之役打完,朱權發現朵顏三衛不是他的了,就連大寧城他也回不去了,朱棣如愿以償登基當了皇帝。而為朱棣立下大功的寧王卻因為封地問題一直對朱棣耿耿于懷,甚至可以說是懷恨在心。
當然也不能怪朱權新生怨恨,老子本來沒打算造反,在大寧待得好好的,被你綁架到了北平,在你朱棣平分天下的蠱惑下,跟著你造反。
結果天下打下來了,你卻翻臉不認人,別說平分天下這種離譜的話,就是想要換一個好一點的封地都不可得。
這種事換到任何人的身上都會很不舒服,可是朱棣當了皇帝之后大權在握,整個天下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間。
朱權自認為現在已經無法與皇帝抗衡,便乖乖按照朱棣的安排去了南昌就藩。然而不死心就是不死心,在朱棣還活著的時候,朱權還比較踏實,他知道比心狠手辣,下手果決他不是他的四哥的對手,在朱棣活著的時候,一直用琴棋書畫、道家學說來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
終于熬死了朱棣,朱權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開始暗中積蓄力量,準備一有機會就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寧王造反的心結一代代的傳了下去,終于在正德年間付諸了行動,然而這個時候大明出了一個大牛,這個大牛影響了大明以后幾百年,這個人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當時是汀贛巡撫,在寧王起兵的第一時間就被王守仁撲滅,就連寧王朱宸濠也成了俘虜。
從此寧王一系在大明除名,這個家族從到了南昌之后,就一直在做著造反的準備,不過可惜的是,老朱家都是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
朱權在朱棣活著的時候是不敢表露出任何非分之想的,而這個時候的寧王因為兩代帝王先后駕崩,讓他心底的小心思又起了波瀾。
對于私鑄銀幣這事,朱權根本沒覺得這是什么大事,都是老朱家的錢,誰掙不是掙呢!可是等到皇帝痛下殺手開始對私鑄銀幣者進行狠辣打擊的時候,朱權害怕了。
朱棣在世時已經把各個藩王的護衛削了又削,如今的各個藩王手中已經沒有一支完全效忠于藩王的軍隊。即使是效忠藩王的軍隊,藩王造反也不一定會跟著。
朱權是帶過兵的人,自然是知道軍隊的忠心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訓練。沒有一支至死不改效忠的軍隊,怎么敢起兵造反。
想要訓練一支忠誠而戰斗力強大的軍隊,錢糧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朱棣雖然這些年在政治上對他打壓,但是在其他方面并沒有虧待他這個立下大功的兄弟。
即使藩王的生活再富貴,一涉及到軍隊這種吞金獸的花費可就不夠看了。所以撈錢就成了寧王府的首要任務,皇帝推出銀幣之后,讓寧王看到了其中的利益。
別人即使造銀幣最多也就摻上二成銅,而寧王府直接摻了三成,鑄造出的銀幣顏色都變了。
寧王府就是拿著這樣的銀幣采購物資,老百姓不愿意收這種一眼就能看出來真假的銀幣,便會遭到寧王府的毒打。
這種強買強賣的行為,使得整個南昌府地區民怨沸騰,地方官又無權管理王府事宜,只好將問題上報朝廷。
寧王私鑄銀幣的事現在就是想壓也壓不住了,帶著朝臣對寧王彈劾奏疏的欽使來到了南昌寧王府。
當欽使傲慢的問朱權如何給皇帝交代的時候,朱權嚇壞了,他可不相信一個中官在沒有得到皇帝授意的情況下敢于對他這個皇帝爺爺輩的藩王無禮。
欽使前來南昌皇帝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只是讓寧王自己看一下朝臣的彈劾,看一看寧王的反應。
寧王翻看了幾本彈劾奏疏之后,嚇得魂不附體,他可是知道皇帝對造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