誼,豈不是讓人笑話我大明太小家子氣了。”
“小家子氣也比冤大頭強,我們這套宗藩體系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沒有利益可圖,長此以往我們還能堅持下去嗎?”
“陛下!有些錢是不能省的,若是外藩都對我大明失望,退出我們的宗藩體系,這就相當于在我們的周邊又豎起一個敵人,而朝廷出兵征伐又要花費多少錢糧?”
“該花的錢一文都不能少,可是不該花的錢一文都不能花,大明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憑什么要白白送人,我們又不是開善堂的,不是朕指責你們,你們就是讀圣賢書讀傻了,該學會的東西反而沒學會。”
胡瀠心頭一股怒火就升了起來,皇帝這也太小瞧人了,什么叫做我們讀書讀傻了,這是在說老夫是書呆子嗎?
“陛下博學多才,不知何以教臣?”
朱瞻基對老頭兒這陰陽怪氣的話也不生氣,笑著問道:“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老大人可讀過這個典故?”
胡瀠當然讀過《呂氏春秋》的這個典故,可是這樣的典故在如今的儒家體系中絕對是離經叛道,施恩不圖報才是如今的道德主流。
皇帝講這個典故是什么意思,胡瀠大概也能明白,無非就是做事求利本是天經地義,做事不求利必不能持久。
可是這與外藩朝貢體系有什么關聯呢?
“陛下!圣人所言乃是鼓勵百姓行善事,當行善事還能得到好處,世人皆能行善事。可是這與外藩朝貢有何關聯?”
“那你說說,這些外藩為何要向我大明稱臣?”
胡瀠張口就想說那是外藩仰慕天朝文教之盛,都想沐浴皇恩!可是這話也就能糊弄糊弄書呆子罷了,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做如此之想。這些藩屬國哪一個不是沖著大明的回禮來的,他們朝貢一次得到的好處估計夠一個小國花用一年,他們當然愿意稱臣納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