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與瓦剌的互市談判在磕磕絆絆的進行,雙方之間的鴻溝巨大,瓦剌人很不習慣大明變成了一個斤斤計較的國家,從前的瓦剌又不是沒有入京進貢過。
那時候的大明官員雖然都是鼻孔朝天,瞧不起他們這樣的蠻夷,但是在物資的賜予上,大明的官員卻表現的非常大方,那真是十倍的回賜。
可是現在的大明對瓦剌的使者非常尊重,在禮節上幾乎就是平等對待,等到談利益的時候那就變得錙銖必較。這李擎就跟個滿身銅臭的商賈一般,怎么一點兒大國官員視錢財為糞土的氣概都沒有。
不管大明變成什么樣子,瓦剌都有求于大明,因為大明掌握著草原上不可或缺的茶葉,沒有茶葉以肉食為主的草原部落就會消化不良。
茶葉就成了草原與大明互市的第一商品,也先要求大明將互市的茶葉全部賣給瓦剌,再由瓦剌進行分配。
李擎冷笑一聲,說道:“小王子沒睡醒,還是得了失心瘋,茶葉永遠都是供不應求,都給了你們別的部落怎么辦,從來茶葉的分配都是按照人口多少來進行分配。”
“我瓦剌人口百萬,即使按照人口配給,也要給我們最多的茶葉!”
“只要大明核查到你們確實有這么多的人口,就會給你們分配足夠的茶葉,若是虛報人口,后果自負!”
瓦剌有百萬人口嗎?當然肯定是沒有的,若是真有百萬人口,瓦剌極限時能夠動員四五十萬騎兵,有這樣的實力就是大明拉偏架有救不了韃靼。
這話李擎也就隨便聽聽而已,只要瓦剌允許大明核查瓦剌的人口,就算瓦剌真有百萬人口,大明也會給予相應的配額。
掌握了瓦剌的人口數量就能做出相對應的政策,脫歡但凡腦子好使一點兒都不會允許大明去核查他的人口,這等于是脫光了衣服讓大明隨便玩弄。
也先與瓦剌正使更不敢答應這樣的要求,這是將自己的軟肋暴露給外人,若是雙方撕破臉,大明就可以輕易找到瓦剌的破綻,一擊斃命!
在經過一番拉鋸的逃判之后定下了五十萬斤茶葉的配額,賣給草原的茶葉都是經過加工的茶磚,基本上都是五斤一塊,用料都是挑選剩下的茶葉茶梗,即使如此一斤茶葉的價格也在二貫以上。
這筆生意會拍賣給大明境內愿意繳納新政賦稅的茶商,皇家糧業商行會統購他們生產的茶磚,然后分別運送到興和城與東勝衛城,瓦剌與大明互市的地點就定在了東勝衛城。
茶葉屬于定額商品,真正大頭的是布匹生意,這個生意朝廷不設限制,瓦剌也好,韃靼也罷,只要有錢隨便買。
多少錢一匹由買賣雙方協定,官府只負責征稅與維持治安,這樣做既省卻了官府調動物資的損耗和人力成本,同時還能在交易過程中征稅,獲得穩定的收入。
未來商人們看到互市貿易的好處,會紛紛把店鋪設在興和與東勝衛。間接的促進了兩個城池的繁榮,興和城與東勝衛將會成為一個漢蒙雜居的城池,對增進民族融合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時東勝衛瀕臨黃河還是塞外理想的屯田之地,只要將中原失地的百姓遷徙到這里,兩三年之后,這里就會成為一片膏腴之地。
塞外并不適合大規模開墾,控制人口規模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草原上最適合發展的事采礦與礦石深加工,這些行業需要大量人力,同時還不占用大量的草原。
發展工業的前提是交通便利,這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在幾項大的物資互市談判結束之后,其他一些雜項的談判雙方誰都不會斤斤計較。
比如鐵鍋這樣的草原人家離不開的工具,涉及到了鐵料,瓦剌很有可能會用鐵鍋融化之后打造武器,不過李擎對此毫不在意,若是瓦剌不怕賠掉底褲,大可以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