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蘆山跪倒在地大聲說道:“臣自問不比那些科舉官差,甚至論到公務能力臣能甩科舉官一條街,憑什么就給臣一個中下的考評?陛下這太不公平了!”
“你覺得不公平,朕也覺得不公平,可是有什么辦法,這天下說是我朱家的,實際上卻是他們的,各個地方的官員有幾個不是讀書人,這么大一個國家朕哪里能看的過來!
就在來房山之前,內閣與六部堂官跟朕說朝廷沒錢了,連京官的俸祿都發(fā)不出來,希望朕把藩王外封之后空出來的王田封邑交給他們。
你說他們怎么能張得開這個口,偌大的一個國家交到他們手里才幾年工夫啊,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朕就算把這些王田交給他們,用不了幾年這些田也不知道會落在什么人手里,朝廷一樣還是收不上任何的稅。
要想改變這種的不公平,指望讀書人良心發(fā)現(xiàn)嗎?”
“陛下,指望他們良心發(fā)現(xiàn)那是不可能的,要想打破這種讀書人話語權的壁壘,就必須要有一批能夠與讀書人抗衡的官員出現(xiàn),用一種新的學說與儒學競爭,比如說陛下您一直堅持發(fā)展的實學。”唐三任這些年一直跟著皇帝,深知皇帝的思想。
“季重說的不錯,一家獨大就會造成故步自封,只有引入競爭才能更好的進行良性循環(huán),這天下不止是儒學一種學問,也不是只有儒學才能把官做好。
隨著藩王的外遷,這些封邑朕肯定要收到朕的手里,可是這些王田百姓需要有人管理。
朕打算用一種新的規(guī)矩來管理這些王田,這些王田朕打算用少量的人口來耕種,大量的使用種植機械,用機械之力代替人工。
用最少的人干出最多的活,老百姓只有提高耕種效率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樣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陛下臣反對,土地越是集中,老百姓就越活不下去,陛下這樣故意集中土地,完全是逼著百姓成為流民。若是流民遍地,天下可就真的亂了。”唐三任打斷皇帝的話反對道。
“季重別著急,朕還沒有說完,土地集中之后,剩余的人口一部分向外遷徙,占據(jù)南洋廣袤的土地,為大明百姓去搶奪未來的生存空間。
另一部分直接轉化成工業(yè)人口,進入各個工廠成為工人,為大明的工業(yè)注入活力。在朕看來工業(yè)才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主要動力。
比如工業(yè)發(fā)展起來,就能制造出一些更加方便耕種工具,使得種田更加的輕松,也更加的有效率。其實人類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工具都是一直在進步的,可以說人類的進步是工具的進步所帶來的紅利。
我們祖先,學會了使用火,從此壽命增加了很多,學會了使用工具做為武器狩獵,就能戰(zhàn)勝原本無法戰(zhàn)勝的動物。
隨著工具的進步,人類從采集、狩獵進步到了種植時代,刀耕火種是我們老祖宗最先發(fā)明的耕作方式,然后有智者發(fā)明了各種的耕種工具,種植技術也在工具的進步中有了長足的進步。
直到現(xiàn)在我們學會了用曲轅犁翻耕,用耬車播種,用鋤頭除草,用鐮刀收割。難道這些工具就沒有改進的空間了嗎?
不見得吧!在朕看來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只有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沒有我們做不到的事。”
雖然不知道為什么,皇帝非常熱衷于工匠之事,并且認為未來的發(fā)展主要依靠的是工匠的力量。但是唐三任也好,程蘆山也罷,他們這些見證了皇帝這些年的決定沒有一個是錯誤的。他們對皇帝有一種盲目的信任,放在后世就是狂粉絲心理。
即使是強奸犯,在狂粉絲眼里也是沒有罪的。這種無腦崇拜其實是最要不得的,不過對于朱瞻基推行新政來說卻是非常的有用。
“陛下,工業(yè)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季重!只有你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