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一聽皇帝要山東,臉一下子就垮了下來,大家都知道皇帝要是掌控山東,就會如同房山、天津、上海的士紳一樣,被皇帝的新政擠垮。
文官們也想著把施政的權力交給皇帝,前提是現在的政治格局不變。盡管皇帝的新政只在幾個很小的點上進行推進,還事不了避免的觸及到了士紳的利益。
首先就是勞動力的爭奪,皇帝不惜余力的賑濟流民,目的就是要控制勞動力。這些流民本是各個鄉村勞動的主力,如果沒有錦衣衛的宣傳,這些流民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選擇做流民的。
可是在錦衣衛的引導下,這些百姓一旦被士紳算計失去土地,很多人就選擇了跟隨錦衣衛的引導,向著海邊流動。
士紳們剝奪了百姓的土地,可不是只為了獲得土地,光有土地沒有人耕種,那就是一塊沒有任何價值的荒地。
士紳控制土地的目的是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為他們耕種獲取利益。
然而新政輻射的地區,老百姓已經不再佃租地主的土地,而是選擇進入工廠做工,每天只要干夠一天活,就有錢到手,比起種地來說旱澇保收。
綜合算下來比佃租地主的土地獲得的收益要高上不少,傻子才會放著更掙錢的地方不去,而干又受苦又不掙錢的活計。
工業區對周邊人口產生的虹吸效應,讓周邊的士紳大戶苦不堪言,可是卻又無可奈何,他們不是沒想到鬧事對工業區施加壓力,可是沒有百姓的支持,士紳才有多少人,根本就形不成規模效應。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士紳們只好降低地租與工業區爭奪人口,這樣一來士紳的利益就會大損,這些人喜歡就怪了。
皇帝提出山東完全歸皇帝掌管,毫無疑問就是要在山東推行新政,這是要把士紳逼死的節奏啊!
“陛下三思啊!貿然將山東納入新政,會引起百姓強烈的不滿,叛亂平息后的山東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大動干戈啊!”張本還在做著最后的掙扎。
“百姓為何會不滿,張尚書可以給朕講一講百姓的不滿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