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本來想反對朝廷增加官位,可是皇帝已經說了是在做大盤子以后才會根據需要擴充官位,把他反對的話給堵了回去。
朱瞻基看楊士奇欲言又止的樣子,便問道:“楊愛卿可有話說?”
“陛下,臣本來想說增加官位會造成夯官,可是陛下又說是盤子大了才擴充官位,臣便無話可說了。”
“楊愛卿,其實就算現在大明的官也不夠用,你信嗎?”
楊士奇有些狐疑的看了一眼皇帝,不知皇帝到底想說什么。皇帝說官員不夠時覺得夾袋中的人已經能夠獨擋一方,需要將人安插到各地了嗎?
“臣不覺得大明如今官不夠用,就算有些偏僻小縣暫時出缺,也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補缺,何來官員不夠之說?”
“朕問你一個縣的民政官員有幾個?”
“上縣主官一人,佐貳官三四人不等,下縣很可能只有一個佐貳官。”
“就以小縣來說,而且給下縣按照上縣配置官員,楊愛卿覺得這五六個官員可夠用?”
“陛下!除了官之外,縣衙中還有吃戶部飯的六房司吏,他們是協助縣官治理一縣之地的主要幫手。而且還有吃地方飯的三班衙役,這些難道還不夠嗎?”
“那么問題來了,六房司吏可有升遷通道,三班衙役竟然還是賤籍,子孫連科舉都不能參加,若是你楊士奇在干這一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陛下是說這些胥吏衙役沒有上升通道,而且大多都是父死子繼,是胥吏傳家,他們在衙門里的目的是為了借助衙門的威勢斂財。”
“除此之外,他們可還有什么追求,想升官他們的職位已經到頭,從開始就看到了結束。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做的就只能是研究各種斂財的手段,既然不能貴,那就富吧!”
皇帝說的這些事,楊士奇都知道,地方上胥吏最容易勾結的就是士紳。畢竟大家都是地頭蛇,都是知根知底,誰也別想糊弄誰。
陛下竟然已經把地方這一塊摸清了,可見皇帝是下了功夫的,大明這種官吏分離之政,確實是一大弊政。
掌權而沒有升遷的空間,那就只能在錢財上做文章。
“陛下打算如何處置這種遺留問題,若是進行改革,這些胥吏又怎么安排,這些人可是一個數量龐大的數字,尤其是那些連工食銀都領不到的白役更是數量龐大。一旦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一個縣城頃刻間就會陷入混亂當中。”
“一個縣城之中需要的職位其實很多,比如說捕盜抓賊,就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最高對應刑部,到布政使司一級的提刑按察使司,府州一級的應該有專門的提刑司,到縣一級設立巡捕局。定期到鄉村巡視,處理鄉村糾紛。
就單單這一項需要多少官吏,這些人原本就是存在的,只是以賤役、白役的身份存在,因為沒有身份,這些人盤剝起百姓來肆無忌憚。
當這些人有了身份,還有可能晉升的希望,他們多半都會珍惜這份差事,不敢肆意妄為。
同時,縣一級最缺少監督機構,沒有監督的權力,就是貪腐的溫床。在縣一級必須要有都察院直屬機構對官吏進行監督,若是地方官吏出現貪腐,監督機構負有連帶責任。這是明面上的監督,朕的東廠也會安排暗探在各縣觀察,一旦掌握證據,就會將證據提交給執行抓捕的提刑按察使司。
以后朕的錦衣衛與東廠除非涉嫌叛國,造反等重大案件,并不參與抓捕審訊等環節。必須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不能等有事之時就開始互相推諉。”
“胥吏之中魚龍混雜,即使是全部將這些人編制到朝廷經制之中,這些人的貪欲也不會因為有了編制就會收斂,陛下把人心想的太好了!”
“朕從來都不把人心當做主要的衡量手段,沒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