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制止了學生們沸騰的熱血,改革憑著一腔熱血只會碰的頭破血流,況且眼前這些年輕人現在都是充滿理想的改革者,可是誰又能保證當他們掌握了權力之后,會不會從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
“諸位學生!不是朕不信任你們的忠心和能力,可是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你們一旦被朕委任出去,將會成為朕的全權代表,這個權力有多大你們清楚嗎?”
“我等清楚!我等在地方官員面前就是欽差大臣!”
“你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什么使命,權力只是讓你們將這份使命順利的完成。”朱瞻基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你們先回去休息一晚,明天你們將要出發,跟父母親人好好團聚一下!”
打發走一眾學生,朱瞻基再次鋪開紙給于謙寫回信:儒家學說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實際上真是這么回事嗎?當然不是,一個家庭生下的子女受到的都是一樣的教育,為何有的好有的壞呢?
可見性相近這話是錯誤,有句俗語倒是說的不錯,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從一出生開始,貪婪的本性就深深的種在骨子里,小時候在爭搶食物的時候,被父母長輩壓制,為了討好父母便出現了所謂的‘孔融讓梨’這樣的典故。
讓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希望自己真的就拿一個小的,而是為了博取父母長輩的青睞。就是這樣一個違反人之天性的故事,竟然能被儒家奉為孝悌的榜樣。
儒家學說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王祥臥冰求鯉,比如蘆衣順母等,這些被儒家口口相傳的孝道又有多少符合人性。
當一代代人把這些事例當做榜樣的時候,實際上就給自己套上一層枷鎖,內心想的是一回事,嘴里說的又是一回事。
這樣的教育除了把人教成偽君子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好處。儒家走到今天已經走向了極端,這是可以想象的,一家獨大必然會導致故步自封,故步自封就不會進步,不會進步又害怕別的學說搶占了儒家的地位,就只能拼命詆毀其他的學問,這也是儒家為何要稱實學創造為奇技淫巧的原因。
實學是墨家與數術之學的結合體,對儒家的威脅最大,所以被打壓的也最厲害。
說回倉場的貪腐大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牽涉甚廣的大案,首先是官員自身的貪婪,其次是監督制度的不健全。
出了這么大的問題,朝廷里可能找到承擔責任的監督機構,按理說都察院是負責監督官員行為的部門,可是都察院有沒有切實的履行監督職責,出了問題該不該追究監督的監察御史的責任。
未來不光要有約束官員貪腐的律法,還要有對監督官員不作為的處罰。監察御史的權力應該要加強,待遇也要提升,處罰力度也要加大,若是監察御史發現官員貪污而不制止,彈劾,在官員的罪責之上對御史加重處置。
大明現在缺的不是法,而是缺執法之人,有法不依,案件的判決完全根據不同人定不同之罪。權貴之人殺人犯法,執法部門可敢秉公執法?
沒有一個公正法制秩序,官員們會認為只要站隊沒有問題,背后有后臺,就算是貪腐也不是什么大事。
這些都是小節,就算是現在被抓,他們也不認為是貪腐出了問題,而是認為他們站錯了隊,現在是政治清洗。
法制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都察院做為律法審核監督的部門,要承擔起大明律法的執行情況監督的責任。
你感覺困惑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對他們這些人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如果你完全的站在執法者的角度查案,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困惑,這些人不過是普通的貪污罪犯。
他們犯了什么罪,該判什么罪行,完全交給律法來定罪,若是律法不清楚,那就說明我大明的《大明律》還不完善,那就想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