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完全結束之后,侯顯按照承諾給了土王一成的好處。土王詢問什么時候才能進行下一次的交易。
侯顯推脫貨物要從遙遠的東方起運,最少要大半年才能進行下一次的交易。土王明顯很失望,他還想著多收一點瓷器,拿到更遠的部落交換。
只要帶到更遠的部落,至少都是翻倍的利潤,土王是個很有經濟頭腦的首領,懂得最基礎的經濟理論。這樣的人能夠成為首領必定不是因為武力,而是因為智慧。
侯顯若是知道這位是想著當二道販子,肯定不會想著壓著貨物不賣,擔心吸干部落的財富。
交易過后,移民手中有了牛,這些大角牛經過軍戶家屬們的調教,都乖乖的套上挽具為移民百姓耕田。
在九月南平州春天來臨的時候,所有開墾出的土地都種上了小麥和高粱,移民們連著吃了好幾個月的魚肉,早已經吃膩。
在家鄉的時候,若是有人跟他們說,天天吃魚會吃到看到魚就想吐,他們一定會認為這人腦子有毛病,哪有吃肉還會膩的時候。
現在他們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天天吃魚的煩惱,南平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魚,這里的大海里幾乎是一半海水一半魚。隨便一網下去都能撈上來幾十斤魚,豐富的魚類資源讓大明的移民成本降低很多,不然這么遠的距離運送補給的成本就能讓海軍崩潰。
在遠航中,艦隊都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單靠從出發地運送補給,就算是大明的寶船隊也不可能滿足。
這一點上,無論是鄭和還是王景弘,以及侯顯這樣的老航海人都有著豐富的經驗。
移民們都盼著種下的種子到了秋天能夠獲得豐收,好讓他們以后不再天天要去吃那腥氣的魚肉。
剛開始吃的時候魚腥味對于移民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以接受的味道,可是時間一長每天三頓飯都要面對這種味道,尤其是缺乏香料的輔助,無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好在春天一到,萬物復蘇,野地里的野菜開始露出了頭,作為大吃貨國的百姓,對于在野地里分辨什么能吃到嘴里,什么不能吃,很快就能分辨出來。
鄭和在南平州一直待到移民的生活步入正軌之后,才與侯顯告別,帶領船隊返航。
返回到大島的時候,當時留下來的一個千總的軍隊已經在河口的位置搭建起了足夠他們居住的木制房屋,并且建造起了一個交易的木制棧橋,有了這個棧橋,大船就能靠上棧橋,省去了用小船擺渡卸貨的時間。
同時在居住地附近開墾種植了一些小麥、水稻、高粱等作物,等到收獲的時候再判定這里適合種植什么作物?
在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地方,房子的作用是防備雨水的侵襲,以及蚊蟲的叮咬。
尤其是蚊子更是熱帶地區墾殖的第一殺手,被蚊子大量叮咬后就會誘發瘧疾等疾病,也就是中國古代所認為的瘴氣。
對于應對蚊蟲叮咬問題,除了穿著長袖的衣服,不使皮膚裸露在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對蚊蟲祛除。
這個時代想要消除蚊蟲滋生的環境,無疑是天方夜譚,不過華夏先民自有智慧,很早就發現了艾草能夠驅蚊。
所有在熱帶地區墾殖的軍民都會配發一個用艾草制作的香囊。艾草散發的獨特香味,能夠使蚊蟲不敢靠近。
看著已經初具規模的基地,鄭和表揚了留守的所有官兵,并且承諾他們只需要在這里駐守一年時間,明年這個時候就會安排人來跟他們換防。
沒想到駐守在這里的官兵有很多已經不愿意走了,甚至還表示希望能把他們的家人也接來。
鄭和很好奇,這些士兵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仔細詢問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些士兵大多都是福建廣東人,這些地方山多地少,一直都有出海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