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傳統。
如今看到這么好的地方,都想把家人接來。以前老百姓活不下去下南洋那是死中求活,如今這大島上有大明海軍保護,有不開眼的敢來打劫,海軍官兵定讓他有來無回,
鄭和相信憑著華夏百姓的勤勞,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把這個大島建成魚米之鄉。
既然有人愿意留下駐守,鄭和當然求之不得,不過鄭和也提出要求,海軍可以無償將他們的家人接到大島上,但是來到大島的百姓也必須要交稅,稅賦將由陛下派來的民政官收取,稅率多少由朝廷定奪。
海軍官兵自然沒有異議,他們的家人在大明佃租地主的土地也一樣要交稅,來到大島交稅也完全合情合理。畢竟朝廷還要派兵保護他們,養兵那也是要花錢的。
鄭和倒不是看上這點兒田稅,對于這種新開辟的拓殖之地,海軍少貼點兒錢就已經很不錯了,指望田稅收回成本那得猴年馬月。
沿著航線設立基地的目的是為了給過往的船只提供補給,能夠就地補給,騰出來的艙位就能裝在更多的貨物,貨物數量越多,獲得的利潤就越大。
這才是沿著航線設立基地的根本目的,至于這樣一塊土地將來會不會有收益,那是朝廷考慮的問題,不再海軍的考慮范圍之內。
這也就是鄭和政治敏感度高,知道這稅收是國家主權象征,若是一開始沒有議定好征稅的規矩,將來再想征稅那就要頗多周折。
船隊返航到舊港布政使司的時候,與王景弘的主力艦隊相遇,二人是多年的上下級、老搭檔,再次相逢都是淚眼朦朧。
在舊港港口,王景弘率先拜倒在地道:“卑職拜見提督大人!”
鄭和雙手將他攙扶起來道:“你我兄弟多年,不講這些虛禮,等咱家這次回到京城后,就向陛下請辭,回南京頤養天年。
以后大明海軍就要靠你來掌舵了,你還年輕,大明的未來可期?”
王景弘知道鄭和是真的想退下來,一生征戰下來老人家的身體早已虧空的不像樣子,皇帝陛下也是知道鄭和身體不好,才不準他出遠海。
這一次出遠海是鄭和自己堅持要去,他在給皇帝的奏疏上說:臣已經風燭殘年,一生之中,前半生跟隨太宗南征北戰,后半生替太宗皇帝揚威海外,與陸地相比臣更鐘情于大海!財富來自海上,危險亦來自海上。
臣本亂世以奴童,幸得先帝不棄帶在身邊教導,臣學有所成。先帝對臣有大恩,此生肝腦涂地難報陛下之萬一。
今臣自感時日無多,若是再不登船遠航,臣擔心自己再也沒有遠航的機會。
鄭和的奏疏寫出了對永樂大帝的懷念,以及對大海的深深眷戀,說實話朱瞻基看到奏疏之后有點嫉妒他的皇爺爺了。
他非常清楚,鄭和忠于的是他的皇爺爺,對他的效忠那是他是永樂大帝的孫子,而不是因為他是朱瞻基。
朱瞻基知道這是鄭和最后的心愿,不忍拂了老臣遠航的心。只能同意他帶艦隊遠航,不過卻囑咐鄭和一定要注意休息,一定要平安回來。
鄭和從天津港出發的時候是宣德六年四月,返回舊港時已經是宣德七年的二月。沒想到在舊港遇到了王景弘,兩個老搭檔見面自是有說不完的話。
在舊港海軍基地的官廨里鄭和問道:“王兄弟這次還是要去西夷之地嗎?”
王景弘點點頭道:“是!我大明把貨物運到西夷,要比運到舊港的利潤大的多。而且陛下讓卑職此去西夷之地,多搜尋西夷的書籍,若是有西夷的讀書人愿意來大明訪問,一并將這些人帶回來。
陛下說西夷與我大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明方式,了解西夷的學問,有助于我們準確的判斷西夷的真實想法。
同時東西方的學問碰撞到一起,可能會有新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