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公與成國公封國之后,實際上已經是陸軍部的一把手。不過是因為資歷尚淺,只是署理。
李賢的話一出口,直接就把所有想要反對的聲音給堵了回去,身為武臣怎么能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朝廷能指望一群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勛貴帶兵嗎?
“陛下!吏治官風固然重要,官員的能力更加的重要,臣在江南多年,有感于身邊人才不足,想要做什么事,都苦于無人可用。
大明必須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機制,眼下的科舉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明的需要,急需要改革!”唐三任再次提出了新的建議。
眾臣明白,這肯定君臣二人早已商量好的,借唐三任的嘴說出來,要說誰是皇帝的第一心腹,沒人說得出來,可是唐三任絕對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季重建議改革科舉,諸位以為如何?”
一直坐在一邊沒有說話的李擎站起來,拱手說道:“陛下!諸位同僚,下官贊成改革科舉,如今的科舉太過死板,讀書人為了科舉只鉆研八股文,甚至有些讀書人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知道。
這樣讀書人即使考中的功名,也不過是個會讀書的書呆子,指望這樣的書呆子去當官,諸位想一想這天下能治理的好嗎?
至于如何改革科舉,下官認為四書五經要考,實用之學也要考,至少一個官員上任之后,能看懂基本的賬目,不會被人糊弄。”
“改變考試內容固然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個可以進行改革,朝廷考什么,學生肯定就會學什么,不過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新科進士的起點太高了,這話朕已經不止一次說過,想要改變官員眼高手低的狀況,不管是用什么方式選官,起點都不能太高。
必須要從最基層做起,雖然不至于說到一個村子里去當里正,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就坐在知縣老爺的位置上。
要從普通做事的小吏做起,只有從最基層一步步升遷上來,這樣的官員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民間疾苦,才能知道怎樣施政才能讓百姓擁護。”
皇帝的話音落下,楊士奇便起身說道:“陛下這是打算恢復秦漢之制嗎?”
“秦漢制度有其優秀的一面,正因為如此才有秦皇漢武的輝煌;也有其弊端的一面,所以才有西漢被王莽所篡。
后人總結漢朝,多是覺得漢朝重用外戚才導致亡國,朕從來不這么認為,朕倒是覺得是漢朝的選官機制出了問題。
察舉制本意是讓官員推薦品學兼優的人才進入朝堂,為朝廷所用,結果成了豪門貴族的權利,普通百姓已經沒有了上升通道。
階層的固化讓掌握權力之人有了決定誰能當官的權力,這個權力就能將一大部分人收攏到自己的身邊,成為自己的門生故吏。
這就造成了君臣權力的倒置,臣權大于君權,劉漢江山焉能不被篡奪。到了東漢皇帝為了對抗外戚扶持了宦官,結果雙方爭權奪利形成了極大的內耗。導致了中樞大權旁落,各地豪強紛紛割據,直到被曹魏篡奪。
其實總結穩定政權的三大要素是軍權、財權、人事權,朕只要手握重兵,并且掌握國家的錢袋子,在手握人事任命權,就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唐太宗在魏玄成亡故后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代立國之初都會總結前朝亡國的教訓,加以矯正。可是卻往往矯枉過正,出現新的弊端,而且朝廷上下又因為保守,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為了維護自身的那點小利益,抵制改變,將帝國拖入深淵。
朕以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的車輪是在不斷的前進,拒絕改變那就是在車輪中間別上了一根棍子,車輪的力量大就會讓棍子徹底斷裂,若是棍子力量大,就會攪碎歷史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