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瀠要錢的話引起了眾官員的共鳴,紛紛開始討論起了預算會議來。朱瞻基也不著急,心里面過著三品以上官員的名單,這文宣部必須要一個自己的心腹之人執掌,輿論戰線一點兒都不比刀光劍影輕松。
若是所托非人,到時候不但坑害了自己,還有可能讓大明社稷動搖,這個人選好難選啊!
腦海中走馬燈般過著所有官員的履歷,終于一個人的名字出現在了朱瞻基的腦海里,這個人就是楊士奇的泰和老鄉王直。
如今的王直是東宮屬官更是翰林院屬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他這個品級的官員如果不是特殊邀約,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國政大事的會議。
朱瞻基對著范安招招手,范安趕緊湊了過來。
“去翰林院把王直給朕帶來。”朱瞻基吩咐道。
當然這種跑腿的事兒肯定不會用范安這種跺一腳京城都會抖三抖的大太監親自去,他只是出去對著一個小宦官輕聲吩咐了幾句,小宦官便快速跑了出去。
翰林院就在皇城內,不一會兒工夫,外面就傳來了小宦官的聲音:“皇爺!王學士覲見!”
“傳!”
王直在小宦官的引領下,趨步走了進來,看到滿會議室坐著滿屋子的大明頂級大佬,王直的心臟不爭氣的撲通撲通的加快了跳動。
雖然他已經五十四歲,但是宦途卻并不順利,不過好在憑著熬資歷也離著入閣臨門一腳了,這個時候的內閣還不是土木之后的內閣,還沒有那么大的權重。
現在主要的權力還在六部,不過在仁宣兩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內閣的權力已經不斷膨脹,如楊士奇的本官是內閣大學士五品官,可是加官卻一個比一個高。比如兵部尚書的加銜就是讓他多領一份二品的俸祿,他還有一份太子少師的一品俸祿呢!
以現在王直的身份只要機緣到了隨時都可能入閣,原本的時空里,這位王行儉在給朱瞻基修完《宣宗實錄》后,是被舉薦入閣的。可是卻被一向以大度賢明示人的楊士奇給攔了下來,后來一直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干到致仕。
其原因就是王直與楊士奇是老鄉,平時關系走動的也不錯,王直聽家人說楊士奇的兒子楊謖在家鄉依仗楊士奇的權勢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就找了個借口邀請楊士奇回鄉掃墓。
希望楊士奇能看到自己兒子的混蛋樣,加以懲治。可是楊家在泰和勢力龐大,楊謖很快就知道了老爹回鄉的緣由,于是乎就跟老爹哭訴說王直要陷害于他,借他打擊老爹在朝中的威望,好為他入閣鋪平道路。
大概是人老惜子,也或許是自己不幸的童年,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受委屈。楊士奇對于兒子的溺愛已經失去了正常的行為判斷能力,這樣一個六朝元老卻輕信了兒子的話,自然是阻撓了對楊謖的懲戒。并且對王直有了很大的不滿,認為王直為了上位不擇手段。
可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最終楊謖鬧得事情太大,幾十條人命背在身上,若是再不處置估計泰和就要造反了。
最終楊謖還是被楊士奇親自下令斬了,楊士奇也因為承受不住打擊不久也就一命嗚呼。這不得不說因果循環,種下惡因終嘗惡果。
這一世朱瞻基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現在的楊謖已經展露出了絕對的紈绔氣質,朱瞻基給當地的錦衣衛秘密下旨,只要那小子敢于犯法第一時間就讓地方官給抓起來,自己得替楊士奇好好的管教一下這個逆子。
王直這個時候還不知道以后發生的事,他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略微恍惚了一下,強忍著心跳加快的不適感,趕緊跪地叩頭行禮:“臣翰林侍讀王直叩見陛下!”
“你起來吧!”
“謝陛下!”王直起身垂手而立,這個地方可沒有他坐的地方。
朱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