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跟隨大明的腳步做一番建功立業的大事,為子孫謀一條富貴之路。
尤其是這幾年幾個子女相繼出生,更是讓也先有了強烈的功業之心,大明朝廷里可是有不少原本的蒙古人,現在可都是身居高位,手握兵權。
他才二十多歲,哪能整日虛度年華,最近幾年也先頻繁求見皇帝,向皇帝表忠心,希望皇帝能夠他一個帶兵的機會,他保證一生效忠皇帝,絕無二心。
朱瞻基倒是不怕他有什么二心,這么多年沒有回草原,瓦剌的權力結構里已經沒有了他的位置,就算是他回到草原,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之所以一直沒有安排他從軍,是因為沒有想好怎么安置與他。這一次下江南,朱瞻基倒是想到了如何安置他們。也先也好,方瑛也罷,都是眼高于頂心驕氣傲之輩,不煞一煞他們的傲氣,這樣的官二代會容易迷失自己。
一路南下的時間里,二人都跟在皇帝的身邊,看皇帝如何處理政務,如何安排軍隊的調動,皇帝也會指著西南的地圖向他們提問一些問題,比如西南多山,糧草轉運不濟,大明軍隊現在非常依賴后勤,如何解決后勤問題?
也先還是草原思維,那就是因糧于敵,只要一路搶上幾個寨子,自然糧草問題就解決了。被朱瞻基臭罵一頓:"混賬東西,朕告訴你,收起你在草原學到的那些強盜邏輯,西南百姓也是大明的百姓,你搶朕的百姓,與你們草原搶我大明有何區別!"
也先訕訕而笑,知道自己的回答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便繼續琢磨如何解決后勤問題,這在草原根本就不是問題。
方瑛的解決方案是皇帝任命一個欽差,西南幾省的軍政,統一調度西南幾省的錢糧,為大軍的進攻保證糧草后勤供應。
朱瞻基頷首道:"這倒是一個解決的辦法,能想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這一回合方瑛完勝也先,很快朱瞻基就又問起了另一個問題:"西南多山,土司也多在山中,想要進攻土司就要在山林中行軍,你們都是學過打仗的,知道山高林密之地,最容易遭遇埋伏,若是你們帶兵如何防止被敵人埋伏偷襲。"
這一次也先學乖了,沒有搶先回答,而是等著方瑛先回答,他想聽一聽方瑛是如何解決伏擊問題。
方瑛剛才贏了一局,正是士氣正旺的時候,略微思索了一番便回道:"回陛下!敵人設伏必然會有痕跡,土司物資匱乏,能夠用來伏擊的武器,無非是山石、弓箭和用火。
只要提前預判哪個地方適合用火攻,哪個地方能夠方便山石滾落,便能預先做好布置,讓敵人的伏擊落空。"
"這算是一個笨辦法,有辦法總比沒辦法強,打仗只要管用的辦法就是好辦法。"
方瑛回答完也先想的差不多了,他還是結合草原的經驗說道:"陛下!敵人想要伏擊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從哪里走,針對這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將敵人外圍的眼線清理掉,讓敵人變成瞎子,他們還如何對我們設伏。
就算是他們會根據猜測對我們進行設伏,再用剛才方瑛所說的辦法也能確保萬無一失!"
這一局也先略勝一籌,能夠想到遮蔽戰場,讓戰場對己方單方透明,這已經是很先進的戰術理念,這種戰術就是放到后世也不過時,只不過使用的方法更加先進。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己不知彼勝負各半,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戰必敗之。這道理老祖宗兩千年前就已經總結出來了。
朱瞻基對這兩個青年非常的欣賞,他們對戰爭的敏銳度已經超過了很多積年的老將,只要多磨煉上幾年,兩個人絕對會成為大明最耀眼的將星。
雖然年輕人有沖動的毛病,但是卻沒有老將那種患得患失的暮氣,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的是如何解決困難,而不是推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