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和弋謙。原內閣首輔楊士奇、輔臣楊溥籌備元老院,胡瀠本就是臨時替補進內閣,他的本職工作是教育部尚書。陳山還是繼續擔任內書堂總教習,負責教授宦官讀書。
海外三總督一起被調回京城進入內閣,新的海外三總督也要抓緊挑選出來,海外舊港、新明島、南平州三地不能長期游離于大明中樞之外。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朱瞻基還是決定使用自己熟悉的官員任職,舊港總督地處南洋必須文武兼備,王仲義擔任舊港總督,董懷禮任新明島總督,程蘆山任南平州總督。
朱瞻基在登基之初就已經下旨禁止民間閹割,如今宮中新進的小宦官都是對外戰爭時閹割的戰俘幼童。
對于宦官這個職業,朱瞻基認為暫時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做為天子家奴,皇帝用起來要比外臣好用的多,犯了錯懲罰也容易的多。不過這宦官的數量就要嚴格控制了,不然民間一些貧苦的百姓為了貪圖錢財,還是會選擇閹割自家孩子送進宮中。
只有皇宮不再接納民間閹割者,民間無利可圖,自然就不會去挑選幼童閹割,雖然這樣會讓皇宮的宦官數量有所不足。
不過隨著皇室成員不斷的收縮,所需要的宦官數量也會越來越少,總體來說還是夠用的。
元老院是大明新籌備的一個部門,主要職責是為了審核各個部門的預算是否合理,并且負責審核新起草的大明新的法律條文等審核工作。
總得來說這就是一個監督機構,朱瞻基的計劃是未來各個部門達到退休年齡,身體還不錯的各部長官,全部進入元老院,平時也不用忙于政務,案牘勞形,算是退居二線的半退休狀態。
成立元老院這樣一個機構,對于朝臣并沒有多大的觸動,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把原來南京那套陪都的班子挪到了京師。
無非是高位榮養,萬一哪天哪一個在位置上的高官突然出現意外,他們這些退居二線的高官隨時都可以頂上空缺的位置,算是給大明的官員隊伍制定一套備份的方案。
隨著大明新政越來越完善,各項稅收也在穩步推進,大明朝的稅收總額已經突破兩萬萬兩銀幣。而大明軍費的支出,并沒有增長多少,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和醫療兩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
每年各個地方都有一批的學堂與醫院建成,同時培養新式學堂教師的師范學堂也在每個省份落地開花。
醫療衛生也是如此,朝廷在皇帝的干預下,前所未有的重視起醫療衛生,在官府的組織下,一些孤本醫書被醫療衛生部重新刻印。
有了充足的經費支持,有志向的國醫圣手,可以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進行醫學研究,皇帝還能時不時的點撥一些在后世平常的衛生事項,可是在大明卻是驚人的發現。
大明朝第一條南北大通道也在宣德十四年正式全線貫通,這條大通道北起京師,南到廣州,連接了大明最繁華的地區。
全程都是高等級的砂石公路,除了過長江的時候需要用船只擺渡之外,整條公路一路暢通,真正實現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行走在這樣的砂石公路上,車輛都能多拉一些貨物。
交通部在未來的計劃里,要將全國各個府縣全部用這種高等級的公路連接起來,這樣的工程規劃讓大明今后幾十年里,都能依靠基礎設建設拉動大明經濟發展。
別的不說圍繞這些道路的建設會催生多少新的行業,這些行業又能創造多少利潤,為國家帶來多少稅收。
首先就是車輛的變革,為了能夠多拉貨物,盡量獲得更多更多的利潤,四輪馬車圍繞著這條南北大通道興起,四輪馬車顧名思義有四個輪子,后面兩個大輪子負責承重,前面兩個小輪子負責轉向。小輪子上因為裝有球形轉向裝置,可以靈活轉向。
這樣的一個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