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到達的地方,自己真的很想去看一看,這些年他能去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
說實在的,這場仗幾乎沒有輸的可能,可是當他提出要御駕親征的想法,唐三任直接否決道:“陛下!區區一個西北,還不值得陛下親征,朝中有的是能夠領兵出征的人選,您還是坐鎮京城的好,這西北大漠黃沙,全是騎兵馳騁,一切意外都可能發生。
陛下若是親征必然要帶領大軍出征,這不符合這次出兵的意義,若是帶兵太少,沒有人能夠承擔陛下出意外的后果。”
“朕保證不到前線,就坐鎮哈密衛如何?”
“不行,哈密衛孤城一座,一旦瓦剌反水,后果不堪設想。陛下若是實在想出京散散心,只能最遠到東勝衛,背靠榆林邊墻,有事隨時都能做出反應。”
朱瞻基知道這是唐三任做出的最大讓步,自從唐三任當上首輔之后,自己的行為就受到了很大的約束,兩個人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里斗智斗勇。多年的君臣朋友,兩個人都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里。
這種平衡是建立雙方足夠信任的基礎之上,如果首輔不是唐三任,就算是換成周忱都做不到如此的默契。
雙方的博弈更多的是告訴對方皇帝與內閣各自的邊界在哪里,給未來的君臣做出表率,二人多次討論過未來大明的政治格局該如何布局。
既然是不能到哈密衛前線,能到東勝衛也不錯,正好可以帶著老婆孩子出去散散心,河套肥美的水草在夏天可是非常美麗。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況且河套還有一個唯一被封到河套的藩王,正好看看晉王一家在河套發展的如何了。
若是不能承擔移民發展的重任,將河套這塊膏腴之地完全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朱瞻基就該考慮換人來治理了。
晉王系之所以沒有被分封到海外,是當時晉王系給朱瞻基當了一回托兒,主動要求更換封地,做為獎賞,朱瞻基將他封到了河套地區,與土默特牧民爭奪土地。
這些年來,晉王系一直都與土默特部落齷齪不斷,總體來說雙方都是在大明的威懾下保持著表面的和諧。
河套平原自古以來都是膏腴之地,同時又處在農耕與游牧民族的邊緣,雙方之間對這塊土地的爭奪一直都沒有停息。
除了漢唐時期短暫控制過一段時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游牧民族的牧場,土默特部落坐擁如此豐美的牧場,生活自然要比其他部落富足的多。
就是當初強大起來的瓦剌也要拉攏土默特部落,這個部落在另一個時空會與大明有很多的恩怨糾纏,出現好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比如著名的三娘子就是出自這個部落。
漢人的習慣是農耕,農耕的先提條件就是要有水源,所以晉王系進入河套之后,就沿著黃河邊緣占據了很多能夠灌溉的土地。
整個晉王系連同侍衛、家人將近十萬人口,想要養活這么大一個人口,至少需要百萬畝的土地。這就是一個縣的規模。
由于東勝衛駐扎有大明羽林軍,剛開始土默特部落對于晉王系進入他們的勢力范圍敢怒而不敢言,可是隨著雙方的接觸越來越多,矛盾漸漸的激化。
小規模的摩擦不斷,晉王系為了生存下來,不得已只能全力武裝自己,才能在與土默特部落的爭斗中不落下風。
晉王一系苦不堪言,不止一次請求皇帝給他換個封地,都被皇帝拒絕了,開什么玩笑,好不容易把人忽悠過來了,怎么可能再讓人退回去。
不過晉王是親藩,屬于封國,土默特也是大明的朝貢藩屬,雙方地位一樣,大明做為宗主國,不能明著偏袒任何一方。
除非晉王一系宣布退出封藩體系,只做一個普通的大明百姓,將藩國交給大明朝廷管理,實現改土歸流。
當然做為交換條件,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