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瑾第一次從皇帝口中聽到皇帝對海軍的定義,原本只是認為海軍固然是在為大明爭奪利益,更多的還是維護大明的尊嚴,從來不會站在商業的角度考慮問題。
如今皇帝一席話徹底的點醒了王瑾,只有保證大明的商路,大明國內的商品能夠有一個穩定的銷售市場,大明的工業規模才能不斷的提高,工商業稅收也會跟著穩步提高。
如今的大明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國家,而是一個工農業并重的大國,而且工商業在國民經濟的份額越來越大,皇帝已經明確的表達了以后工商業稅收將會成為大明最主要的賦稅,只有工商業得到穩步發展,稅賦比例占比足夠多的時候,大明就完全可以取消農業稅賦。
幾千年來,華夏政權都是在吸食農民的膏脂,若是在大明實現了農無稅,那將是一個永遠能夠銘記史冊的盛舉,皇帝陛下估計能夠直接封神。
他們這些皇帝身邊的近臣,也一樣會跟著皇帝而名垂青史,就如同漢唐盛世的那些文臣武將一般閃耀著千古不變的光芒。
王瑾被皇帝的雄心刺激的熱血沸騰,他是個閹人無兒無女,此生所追求不過是名與利而已,大多數的宦官貪財都是因為無名可得,而大明的宦官卻有榜樣在前,鄭和他們那一代的宦官個個都是慷慨激昂,每個人都是戰功赫赫,聲名遠播,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錢財相比,聲名與榮譽更能激發宦官的激情。
“為了陛下農無稅這個宏愿,臣愿意為陛下做任何事,哪怕就是讓臣下地獄,臣都不會皺一下眉頭!”
“王瑾!你給朕記住,朕的理念從來都不是讓臣屬毫無道理的犧牲自己,大明朝還不需要用臣屬性命搭起上升的階梯。
朕更希望的是制定好合理的規則,大家都遵守規矩,在規矩的范圍之內做事,任何事都能套進法理人情當中,而不是憑借個人的好惡。”
“陛下所言臣明白,不過這樣的規矩會不會太死板,比如一些地方的官員是需要靈活變通的,若是死守著規矩可能是做不成事的。”
朱瞻基知道這推行法制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大明朝從上到下都還是官本位的思想,即使是學了新學的官員,他們的思想里也是自己是官老爺。
新政的官員比起舊官僚的進步在于他們知道什么才是一個官員該做的事,從空談的作風扭轉成為做事的風氣。
“規矩有時候是會死板一些,可是卻更加不容易犯錯,比如說一個新到任的知縣,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要想立威就得做事,那么這個做事就需要在規則的范圍之內。
這個規矩就是一個縣的預算錢糧怎么花都必須要有規矩,做為縣令花一筆錢容易,可是一旦受到損失想追回來可就難了。
這些錢糧可都是納稅人的血汗,官員的責任是把這筆錢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若是官員為了一己私,用官帑謀私那給朝廷、給百姓會造成多大的損失,興許本該是用到河堤上的錢糧最后因為錢糧不夠,很可能就會偷工減料,造成河堤的決口。
朝廷真正應該做的是,發現不合理的規矩,然后進行合理的優化,俗話說的好,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個規矩的制定必須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對任何規矩保留最終解釋權。”
王瑾還是有些不理解皇帝為何一定要堅持這種看起來讓官員束手束腳的規矩,這等于是讓官員綁著手腳當差。
不過他知道皇帝對于這種事向來都是獨斷專行,不會跟任何人妥協,規矩太多肯定會造成執政成本的升高,以及效率的降低,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王瑾告退,朱瞻基繼續完善著自己心目中的藍圖,他不想一輩子都耗在這深宮之中與政務為伍。
太子已經成年,該如今正在武學讀書,朱瞻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