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二十一年,春二月初九,宜遠行、征伐!
辰時初刻,朱瞻基在京南豐臺大營,校閱羽林軍。
校閱臺上,王驥為首的大明將領已經全部就位,當皇帝的御駕到達的時刻,教場里所有人員全部跪倒在地,山呼萬歲:“吾皇萬歲萬萬歲!”
在羽林軍的山呼萬歲聲中,朱瞻基一步步登上校閱臺。
看著臺下一個個整齊的隊伍,統一穿著大紅色的大明最新式的軍裝,新式軍裝完全替代了舊式的鴛鴦胖襖。普通士兵頭戴新式半圓形頭盔,軍裝是大紅色的上衣下褲的兩截衣,上衣是對襟緊身軍裝,下擺遮住臀部,腳下是褐色的牛皮戰靴,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紅色的海洋。
軍官的上衣要比普通士兵的下擺要長一些,同時在軍官的軍裝在肩頭和左胸位置會有明顯的軍階符號,士兵只要看到軍階就知道誰是最高長官。
大明除了長槍隊,其他軍種已經完全取締了甲胄的配發,這種近戰防御護具對于明軍來說已經顯得多余,大明軍隊現在追求的是遠距離殺傷敵人,就算有部分的敵人沖到近前,也會有長槍隊應對。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減輕后勤壓力,一個士兵若是穿戴甲胄,長途行軍,至少要有一匹馬專門為這名士兵服務,為他裝載甲胄與口糧。
取消甲胄之后,一匹馬能夠攜帶兩個人的后勤物資,這樣的改變之后,大明軍隊就能攜帶更多的后勤物資,充分保證前方的作戰需要。
朱瞻基站在高臺上看著臺下的紅色海洋,盡管看過無數次這樣的場面,還是忍不住激情澎湃,軍隊是個大熔爐,能夠讓人不自覺的沉浸其中。
“眾將士平身!”
“謝陛下!”
士兵們整齊劃一的動作讓人看得賞心悅目,又有說不出的威武感,朱瞻基凝視臺下的官兵們大聲說道:“眾將士!又要打仗了,你們怕不怕?”
“不怕!”官兵們齊聲高呼。
“你們說假話,打仗就要死人,人怕死是本能,怎么可能不怕打仗。可是就算是再害怕我們還是要打這場仗,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請陛下明示!”
“相信你們中間有些消息靈通的人已經知道了我們要去哪里打仗,沒錯我們要去離大明邊墻幾千里之外去打仗。
可能你們會問離得那么遠,我大明為什么要跑去那么遠去打仗呢?別的大道理朕不跟你們講,就問你們一句話,愿不愿意當四等人?”
大明立國到現在才七八十年,還保留著一些前朝的記憶,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北地漢人、四等南人,這南人指的就是大明普通的漢人百姓。
能做人的時候,誰愿意做奴才,新一代的大明羽林軍都是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他們從小都在接受民族教育,知道自己民族屬性,可以說經過這么多年的宣傳教育,這個時候的大明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排外性,不過大明的民族教育不以血統、語言定義民族,而是以文化認同為標準,不管你是什么人說什么話,只要你認同華夏統一的標準,支持華夏的行為準則,那就是華夏人。
就算是你說著漢語,穿著漢服,可是你卻不認同華夏統一的標準,反對華夏的行為準則,那你就不是華夏人。這就是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官兵們當然知道四等人是什么意思,這就是屈辱的代名詞,孫子才愿意當奴才呢!
“不愿意!誰要想讓我們當四等人、當奴才,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朕也知道將士們不愿意,可是西北的地方有人還想著他們祖先的榮光,想要再次打進我大明,把我們的土地變成牧場,把我們的男人變成奴隸,把我們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