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個瓦剌也不敢與大明對抗,面對欽察汗國的進攻,還需要大明的援軍幫助。
大明進入河套已成定局,孛羅知道單憑土默特部已經無法改變。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嘗試怎么才能融入大明這個圈子,有句話怎么說來著: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
朱瞻基當然也不是心血來潮要在黃河邊設立一座互市之城,這城池的修建與大明京哈鐵路有著密切的關系,臨河不過是京哈鐵路之間的一個點而已。
這條鐵路過了宣大之后,一路全部在草原、荒漠、戈壁上修建,是一條注定賠錢的鐵路,卻又是一條對穩定西北至關重要的鐵路。
只要這條鐵路修通,整個西北就算徹底的掌握在大明的手中,任何分離勢力都休想再從大明手中將西北之地奪走,西北也會真正地成為大明新的疆域。
這些布局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事,修筑這樣一條鐵路放到朝堂上討論肯定是通不過的,甚至是出兵西北都不會通過。
在大部分文臣的眼里,只要沒有把戰火打到大明朝的眼皮底下,那朝廷就沒有出兵的必要,有這錢我們大家分了他不香嗎?
可是朱瞻基是大明的掌舵人,他考慮的不光是大明的眼前,更要考慮大明的百年大計,只顧眼前利益那就是在給子孫后代埋下禍根,這是他這個有著穿越時空視角的皇帝絕對不能忍受的。
這條鐵路的修建與維護肯定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獲得盈利,直到大明的工業革命展開,草原上的工業原料被徹底的開發出來這條鐵路才會獲得新生。
在此之前大明只能每年無條件的在這條鐵路上不計回報地投入,至于什么時候才能將工業革命展開,只有天知道。
畢竟西方從蒸汽機出現的十七世紀到工業革命完全展開的十九世紀,差不多用了兩百年。大明就算有皇帝這個先知者,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
還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大明的基礎教育簡直就是慘不忍睹,皇帝推行免費教育這么多年,愿意學理科的還是寥寥無幾,官本位思想讓學生們更愿意去學習能夠考入政務學堂的學科,將來能夠走上官場,那才是人生巔峰。
更兼之大明的理科學問大多數都是經驗學科,總結的非常混亂,這些年光是整理編纂這些基礎學科的教材,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科學的發展不可能只依靠幾個在某些領域是天才的人才推動,而是必須要有一套系統地培養后備人才的機制,不能讓人才出現斷代。
想著這些復雜的問題,朱瞻基就感覺頭疼,他現在真的再想被雷劈一次,讓他能在后世的多待些日子,若是能把后世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書籍全部弄回來那就好了。
可是這種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還是要腳踏實地的一步步進行積累。本來還想著從極西之地引進人才,可是經過比對之后才發現,極西之地的各種學科也才剛剛開始起步。
雖然有個別的學問已經超過了大明,但是在總體上還是要落后于大明,不過西方一些記錄知識的方法倒是值得大明這邊學習。
比起大明對知識的記錄搞得晦澀難懂,西方的知識記錄追求的是越簡單越好,這樣知識記錄方式雖然比較枯燥,沒有什么美感,但是學非常有利于知識的傳播。
朱瞻基發現自己現在當皇帝真的沒有一心投身教育事業更重要,必須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扭轉大明朝官本位思想,趁著現在大明朝不用學習外語,讓外語占據了孩子大量的學習時間,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理科。
朱瞻基帶著衛隊離開之后,孛羅也沒閑著,連河都沒過,馬上下令從部落中調集三千騎兵渡過黃河一路不停地殺向了晉王城。
雙方之間本就相隔不遠,再加上土默特部都是騎兵,早上出發,下午就抵達了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