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高明順捧著一大摞書,走進高泰明書房。
高泰明抬頭看了一眼,“坐,”
高明順翻看了一會,便察覺有人走到身邊,“你回府后就是去找了這些來?”高泰明拿起他手里的書問道。
“是,”高明順站起來,“兒子聽太子說,他將向那些子弟,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因此有些憂心,”
高泰明讀到“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
他掩書嘆道“張衡張平子(張衡字)啊,”
此時的張衡,還沒有被宋朝追鋒衛西鄂伯(宋徽宗時,因在算學上的成就,張衡得此追封,但總覺得趙佶這家伙,搞不好是因為張衡在畫道上的成就追封的)所謂南陽五圣之說,也未面世,但高泰明這樣也算是學富五車的人,自然知道他。
“你說,和這位大家相比,我們的太子在這方面的造詣,如何?”
高明順道“從目前看,兒子覺得,在有些方面,太子,或許還更勝一籌,”
高泰明“嗯”了一聲,他其實不太贊同,畢竟那位張尚書,在他那個年代,就做出了地動儀、渾天儀等神奇之物。
他又拿起一本書,那是《詩經》,看著高明順指著的一句話,“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意思是發生了月食,這是正常的天體現象。
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對于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作祟,他們自然也是不信的,但他們這個群體,對外卻始終是抱這樣的說法。
還不但只是說說而已,日食、月食發生時,他們還會組織一系列盛大的活動。
《周禮》上記載“救日月,則詔王鼓。”
這一條,現在還在施行,日食或月食發生時,天子要親自擊鼓來驅逐天狗,大臣們要穿禮服,或者鳴鑼,或者向天上射出特質的箭矢。
民間自然同樣有組織,敲鑼打鼓之外,還有鳴放爆竹的(這些習俗,一直延伸到清末)……
因為月亮代表著“陰”,故在月食期間,所有的女人,都要拿起自己的鏡子向著月亮敲擊……
他們當然不是閑得無事,才想借日月無光時整出一些動靜來逗個樂——盡管那些事,到后來確實越來越像是娛樂活動。
他們之所以堅持這樣的說法,自然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
漢武帝時,董仲舒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對先秦諸子思想進了系統整合,構建的那一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學說,隨著獨尊儒術,而大行天下。
也是自那時起,“奉天承運”,便成為帝王合法統治最強有力的支撐,由此進一步發展,天降災異,便與帝王的“修政”“修德”,緊密的聯系起來。
日為陽精,人君之象,太陽從此就象征著人主之君,自然而然的,日食的發生,當然就與帝王的失德,相互關聯。
而月亮,則有兩重含義對于宮廷來說,月亮是后宮之主的代表;對于朝廷來說,月亮又是諸侯大臣的代表。
但在實際踐行這些理論的過程中,無論是日食、月食、地震……乃至大旱,大澇這些天變,都是上天的警示,上天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警示,自然是因為對天子不滿,即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有失德之舉。
約定俗成的,君主便要下罪己詔。
有時還會說,日掌陽,月掌陰;陽為德,陰為刑,故發生月食,是由于陰氣過盛,為什么會陰氣過盛?因為“執法不得其中,怨氣盛并濫及良善,”
所以相應的,月食后,皇帝往往會大赦天下——這些,多半都是被迫而為。
當然,大臣們會盡量不讓皇帝把月食歸咎到他們頭上,但當大臣們彼此爭斗時,卻把這一點也都用得很溜……
總之,在當前,無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