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將軍,蒲甘運糧和物資的騾馬隊到了。”傳令兵向正在看著一副地圖的張曉琿說道。
張曉琿松了一口氣,這是衛靖送來的第二批救災物資了。
距離臺風發生已經一個多月,他們熬過了最初缺糧缺水的日子,當天積水還未退盡就開始搶修房子,清理遇難者尸體,統計幸存者人數,派人快馬加鞭去蒲甘向衛靖報告災情請求支援。
其實蒲甘也被波及了,只是受災情況沒有這么重,但是衛靖依然第一時間就籌集了那么多物資送過來,張曉琿覺得吧!應該是自家妹妹起到的作用比較大。
他走出去迎接運來的物資。
“末將參見張將軍!”負責運送物資的是孫鶴,他正在指揮馬隊往新修好的庫房送去。
“孫副將辛苦,快快請起。”張曉琿虛扶孫鶴。
“運了這么多過來,你回去后替我向衛將軍致謝,不需要再送來了,足夠了。”張曉琿微笑著說道。
“此事張將軍須得親自去跟我家將軍說了,皇上口諭,召您速速回京,此為調令。”孫鶴從兜里拿出一個信封遞給張曉琿。
張曉琿接過信封拆開,迅速瀏覽了一遍,問道:“此地由誰接管?”
“暫時由末將接管。”孫鶴說道。
張曉琿看了看他。
“這里交給別人,你稍作修整,一個時辰后我帶你全城看一遍。”張曉琿說道。
這位是衛靖的得力副手,由他防守直通倒是夠了,頭腦也算靈活,應該懂得跟不同文明形態下的人怎么打交道。
“是!”孫鶴應道。
一個時辰后,張曉琿把孫鶴介紹給直通臨時政府的所有人。
這臨時政府真就是臨時的,此前在起到政府智能部門工作的人在大乾軍隊到來前已經差不多跑光了,張曉琿緊急收攬了十幾個人臨時組建了管理機構,這十幾個人里有漢人有直通本地人,條件就是會說最少兩種語言,其中漢話是必須會說的。
會寫就不必了,對于直通本地普通人來說這要求太高,即便是原來的直通權貴沒跑大概也找不出三五個。
但是以后就不一樣了,直通城第一座搭建好的屋舍是學校,暫時也只能是竹木結構,一共十間教室,每間教室可以容納四十名學生上課。
說是教室,其實就是一個個棚子,因為竹木結構沒法隔音,為了互不干擾,教室跟教室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十間教室分成兩排,中間隔著一個大廣場,最開始糧食緊張的時候全城人就在那個廣場吃飯。
這一片原本就是跑路的權貴們的居所,位于直通城的中心地段,剛好留著一個廣場,張曉琿就把學校設置在了這里。
臺風發生后權貴們的屋子也全被掀了頂,部分倒塌嚴重,那就干脆全部拆了重新建成府衙,這些城邦政權政府的辦事機構就在城主家的前院,跟大乾的府衙結構類似,但是意味大不相同,大乾的府衙是國家財產,而城邦政權的政府機構就是城主的私有財產。
本來有了學校民眾們也不見得愿意讓孩子來上學,但是學校每天放學后每個學生可以領半斤糧食,民眾們就都搶著給自家孩子報名了,不過一個家庭也只能送來一個適齡孩子,就這樣仍然有大多數人家沒能送孩子上學,只能羨慕地看著可以每天上學的孩子。
這些學生也是特意挑選過的,一般都是家里孩子比較多,勞動力比較少的人家里的小朋友,教師也是將士們暫時兼任,他們往往鼓勵學生們放學回家后當小老師教家里的兄弟姊妹。
教學內容暫時只有一個,教會他們漢字拼音,以便日后普及漢語教育,實現書同文,這是民族融合的第一步,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跟中原地區的交流。
孫鶴跟著張曉琿一路走,聽他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