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秋雨老師,如果不是那么變態地祭拜“國學”,那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是應該抱著一種恭敬的態度來選擇、學習、銘記吧?如果能夠躲過那些“總裁國學班”和“國學達人”,應該如何進入正常學習呢?
答
這也是我下決心接受邀請,花整整一年時間來為你們講這門課的原因。應該如何正常地選擇、學習、銘記中國文化精華,我將會按歷史順序憑借實例一一說明。
我下這個決心,還有一個偶然原因,那就是在一所大學看到了一本中國文化教材。那本教材從反面深深地刺激了我。
問
一所大學的中國文化教材?
答
對。好像是他們委托北京的一些大學教師編的,不知道北大有沒有參與。那段時間我在工作,有一批大學生跑來,態度堅決地向我申訴“余老師,我們決定,拒絕接受中國文化了!”
我聽了很吃驚,連忙問原委,他們就甩出了這么一本中國文化教材。原來,他們說拒絕接受中國文化,是拒絕接受那本教材。
那本教材很厚,像一塊耐火磚。由于用道林紙印制,因此又比耐火磚更沉重。我翻看了一下,確實是枯燥無味到難以容忍的地步。幾千年來有點名堂的文章,都像陳年魚干一樣密密麻麻地堆放在那里。一點兒看不出它們曾經活過、游過、掀起過波濤。不要說學生,連我這樣的人,看一會兒也被魚干的隔代腥膻味熏暈了。
問
秋雨老師,不瞞您說,我們平常見到的教材,多數也是這樣的。您是不是覺得,學生的拒絕有道理?
答
有道理。我想講一句俗話了為什么別人不喜歡你?因為你故意面目猙獰。
問
面目猙獰也有可能挺好玩,網絡游戲上常見這種面目。猙獰往往蘊藏著一種扭曲的生命力,就像古代青銅器上似人似獸的表情。但是,我們的教材卻留下了猙獰,丟棄了生命力,結果猙獰得刻板、冰冷、重復、無聊,讓我們怎么忍受?我想問,編寫這些教材的老師們,真是故意的嗎?是不是嫉妒我們的青春,才這樣折騰我們?(笑)
答
不,這些老師沒這么壞。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有過年齡上的青春,卻從未有過文化上的青春。他們從未在文化上激動過、癡迷過、愛戀過。他們在文化上投入過很多時間和精力,卻從未投入生命。因此,在面目猙獰背后的他們很可憐。我年輕時只要聽到難聽的課,就對老師特別同情,甚至憐憫。
問
對于那么多面目猙獰的刻板課程,要不要向老師提意見?
答
提意見沒用,他們改不過來。如果是選修課,就不修。如果是必修課,你坐在下面可以作“反向設計”老師講得如此難聽的原因在哪里?這部分內容今天如果由我來講,應該改換什么樣的邏輯思維?經常這么想,你就有可能獲得極佳的反向磨煉,最后成為一個優秀教師。
當然,如果你有幸做了系主任和校長,那就要考慮更換課程和教師了。
問
現在大學文科教學中也出現了另一個極端。有些老師發現了“耐火磚”和“死魚干”實在無法吸引學生,就矯枉過正,模仿單口相聲,在課堂上把孔子叫“趕路老爹”,把司馬遷叫“可憐叔”,把李清照叫“趙姨”,中間又穿插著大量添油加醋的生動情節,整堂課笑聲不斷。這好嗎?
答
這個趨向,在一些電視文化講座和流行歷史讀本上早已出現。我覺得,這種“戲謔文本”是對“枯燥文本”的譏諷和躲閃。由于目前占領統治地位的還是“枯燥文本”,它們的“造反”行動受到了普通民眾的廣泛歡迎。但是這種做法,在學術上隱藏著一些問題,在傳播上也隱藏著一些問題。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