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去實踐這份理想。這是中國古代文人依靠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才智能夠達到的極致。諸葛亮治蜀二十年,武侯祠煙火不絕兩千年,在中國歷史上還能找出第二個嗎?我也是很小就接觸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初一就能背下來,非常喜歡。我覺得秋雨老師剛才的判斷對他多少有點不大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一個文學家,我們卻要從文學史上談他的地位。但即使這樣,我仍然覺得《出師表》是一篇不可忽略的經典之作。從劉勰的《文心雕龍》起就已經給了這篇文章很高的評價,杜甫、白居易都非常喜歡——大家都知道,杜甫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寫了《蜀相》。還有《八陣圖》中的名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躍然紙上。然后宋朝時候又有陸游,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對諸葛亮的文學成就和個人的功業(yè)作了很高的評價。
余秋雨
你的發(fā)言,證明諸葛亮已經進入了文學坐標。因為歷史上比他打過更大的仗、建立過更大功業(yè)的人很多,為什么唯有他特別讓人感動?那就與他寫文章有關了。既然已經進入,那就不能拒絕在這個坐標上作比較。這就好比,兩位大廚下棋,既然已經坐下,那在棋藝上也可以一比高低,而比棋藝的時候,他們的人品和廚藝就要暫時擱在一邊。
當文學坐標一旦出現,就有它獨立的價值標準,而不應該成為政治坐標的衍生品。以宋代為例,岳飛、文天祥大義凜然,讓人尊敬,他們也都寫詩,卻不能因此認為,他們的文學成就高于陸游和辛棄疾。即便在文學家內部,也不能以一端而概括全盤,例如魯迅影響那么大,但他寫古詩就比不上郁達夫。
總之,在世間千千萬萬個坐標中,文學坐標有它獨立存在的價值。
王牧笛
諸葛亮對劉備情誼深重,大概很能打動中國人。但是像曹操這樣天才型的人物,關心的可能并不是這個層面。剛才小玉說諸葛亮勝在以真情動人,那曹操也是有真情的呀《苦寒行》寫于赤壁之戰(zhàn)前一年,正是他用人征兵之際,可他反而寫出了非常慘烈的行軍狀態(tài),曹操在這里面也是有大悲憫的。
余秋雨
在政治上,歷代的史官只相信漢皇室后裔的正統(tǒng)性,因此把歷史的正義全都投給了劉備,并以此來選擇史料,慢慢構成了忠奸兩分的“史料群集”,這就使后人失去了作出客觀判斷的基礎。對此我們應該清醒。
叢治辰
對。一個歷史人物文化形象的形成,其實并不因為他真正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后來附加了多少東西。諸葛亮只有一篇文章,但這一篇文章足以讓后來人給它不斷穿上華麗的衣服,刷上光鮮的油漆;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曹操做了很多工作,但他的衣服不斷被人扒下來。所以,我們是不是對曹操也該公平一點,至少把那些扒下來的衣服再給他穿回去一些。曹操的行為方式盡管看上去殘酷,卻代表一種更加開闊的情懷。曹操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我要是不當大爺的話,這天下想當大爺的人就多了;我如果不把這個天下搞定的話,這個亂子就大了。”一個人作為政治家,和作為文學家或者作為一個普通人都是不同的,到了一定的地步,就必須做某些事情。比如戰(zhàn)爭,以及與戰(zhàn)爭相伴隨的血腥。但這并不能代表他的情懷就沒有高尚之處。他的情懷其實是天下大治,他看到的是整個一盤棋。他的大悲憫未必虛假。
王湘寧
我上大學之前都在新加坡,曹操的作品接觸得比較少,諸葛亮的《出師表》倒是很喜歡。能不能請秋雨老師為我詳細解釋一下,為什么說曹操在文學上比諸葛亮要高一個等級呢?
余秋雨
簡單說來,諸葛亮在文學上抒發(fā)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學上抒發(fā)的是宇宙生命。由此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