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因為治國理念不和,嬴政跟扶蘇的關系鬧得很僵。
然而,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嬴政其實也意識到自己治國出現了問題。
否則也不會讓扶蘇拜師淳于越,尋求法治之外的新途徑。
是的,嬴政起初并不否定儒家的治學理念,反而對某些儒家政見,頗為認同。
畢竟治理分封國與統一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需要各種嘗試。
只不過后來的分封制與郡縣制辯論,李斯改變了他的觀念,堅定法治一途,排斥儒家學說。
但,堅定法治,問題就解決了嗎?
就像趙昆之前說的,大秦的問題越來越多,以至于積重難返,這其實就是自己治國出了問題。
想到這里,嬴政暗嘆了一口氣,同時將目光投向趙昆,又問:“若始皇帝行帝王之道,能否改變大秦的現狀?”
趙昆被自己義父一驚一乍搞懵了,遲疑了半響,才搖頭道:“不能。”
“為何?”
“根爛了。”
“什么意思?”
嬴政皺眉。
趙昆嘆息:“我是說,大秦的根爛了。現在的大秦內憂外患,不是改變治國之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聽到這話,嬴政有些不滿,在他心中,自己的大秦還沒有如此不堪。
似乎看透了嬴政的心思,趙昆又笑著問道:“此前我曾給義父談起過,大秦的官吏出自何處,義父可還記得?”
嬴政瞇眼:“你是說,他們有問題?”
“問題肯定是有的。”
趙昆點頭:“但問題的根源在大秦朝堂。”
“大秦朝堂有何問題?”
嬴政越聽越越糊涂。
趙昆不疾不徐的解釋道:“大秦采用郡縣制,同時奠定了法家在朝堂的地位,卻忽視了本土官吏人少的事實,所以采用了六國遺族作為各地官吏。”
“如此一來,就會造成一個大問題,權利分享。”
“權力分享?”
嬴政有些驚奇。
其實趙昆給他提出問題的時候,他就想過很多,但唯獨沒想過權力分享。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大秦的權力屬于始皇帝一人。
這也是郡縣制的核心架構。
集中皇權。
可自己手中的東西,怎么會是個大問題呢?
很明顯,嬴政不贊同這個說法。
“雖然六國遺族有問題,但權力都在始皇帝手中,他們翻不起什么浪花,如何能造成大問題?”
趙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道:“義父,關鍵是六國遺族可不止這些官吏啊!”
“嗯?”
嬴政疑惑。
趙昆又道:“雖然始皇帝遷移了大量六國遺族入咸陽,但漏網之魚卻不少。”
“這些人從貴族淪為平民,也就斷絕了晉升通道,那他們無法獲得特權,如果再有一點實力,恐怕便會考慮造反。”
聽到這話,嬴政眉鋒微蹙,陷入沉思,良久后,疑惑的問道:“大秦不是有推澤入仕的途徑嗎?他們怎么無法獲得權力了?”
“大秦確實有推澤入仕的途徑。”
趙昆點了點頭,又話鋒一轉:“但義父別忘了,那些六國遺族,在入秦為官之前的身份。”
“身份?什么身份?”
“在秦國統一之前,私學尤為昌盛,百家學說,爭相嗡鳴,其中以儒學為廣。”
“所以六國官吏中,肯定不乏深受儒學影響之人,我們都知曉,儒士恩怨心極重,歷來記仇,睚眥必報!”
“他們視仕途為生命之根,就算推澤,也不會推澤比自己優秀的人才。”
“如此一來,大秦朝堂良莠不齊,而民間能人異士輩出,長此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