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看輕,認為他是作踐自己,但是更多的文人卻相約向聊城聚來。
畢竟他們看來能寫出這《千字文》的作者必然胸中藏書萬卷,無論是交流一番結個善緣,還是想通過他這里來打到出仕目的的人都不在少數。
懷中不同的心情,聊城內文人也逐漸越聚越多。要知道這個年代,能讀書的都是世家之人,大家基本都互相有所耳聞,在這里遇見了難免會相互交流一番,一來二去,整個聊城文風也伴隨著文人的到來繁榮了不少。
而夏侯宇在得知了聊城內的事情后也無可奈何。在郭晨死后,他被“眾望所歸”的推舉成聊城縣令。
而那只部隊就由他交給了趙強代為主持。
在聊城內,時不時就會遇見各種“偶然”遇見的文士或者學子跟他交流各種文章與典故,弄得他也是有些頭大。
畢竟這些文人一說名字,都是某家之人,他也不好輕易打發,以免得罪了人。畢竟這么多人夏侯宇也不知道他們在家中地位的高低。
萬一敷衍了事,得罪了一個某家族的核心成員,怕不是曹操都得找他麻煩。畢竟現在的士族里真正的寒門學子是少之又少,在不確定來者身份的情況下,對每一個出口成章的人,他都小心翼翼的應付著。
原因嘛,自然是雖然自己有一本《千字文》影響巨大,但是這不能代表這些世家就會納頭便拜,更多的是在看到自己年紀后產生的不信任與試探。
而且即使自己讓對方佩服,大多也是交流一番后那人就翩然離開,就如同那離別康橋的徐志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為什么會如此他也大致明白,自己畢竟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員而已,這些人在跟自己交流后會做出一些決定,這些決定不是針對自己,而是在考慮出仕某一家的時候,會參考與夏侯宇的交流來選擇是不是加入曹操的一方。
即使這個時候曹操手下有著潁川荀氏中重要人物荀彧的鼎力相助,但這也只能作為他們參考諸侯勢力的一個籌碼。